初学考古之识

时间:2022-03-16 09:46:2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考古学家运用科学的手段从地层中揭露人类历史真相,并不断发掘新的奇迹。漫漫求索为的是揭开历史神秘面纱,还原古代社会面貌;为的是探求古代人类社会,探索古人智慧,追寻文明起源。考古学以层位学、类型学为基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呈现多学科结合,多角度支持的特点,资料提取、研究更凸显自然科学特点。考古学有不同学科分支,包括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它通过研究遗存复原过去的社会和文化,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探寻真相。

关键词:考古学;田野考古;环境考古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学是既神秘又陌生的,其实初步接触考古学的同学也是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对考古学的学习和接触,我对考古学形成初步认识,也逐渐培养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有人认为考古学是枯燥无味的,有人疑惑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样一个冷门专业,有人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对埋藏于地下千年的一堆残片投入如此大的心血。考古学家运用科学的手段从地层中揭露人类历史真相,并不断发掘新的奇迹。漫漫求索为的是揭开历史神秘面纱,还原古代社会面貌;为的是探求古代人类社会,探索古人智慧,追寻文明起源。在旁人眼中,考古学是沉闷又枯燥乏味的,他们终日面对土地和不会说话的遗物;而在考古学家的世界里,通过遗物与古人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行跨时空的交流,这便是所追求的乐趣和价值。本文通过对考古学的初步认识的梳理,对个人理解简要介绍,希望更多人了解考古学的真实面貌,也呼吁更多人关注古代文物保护。

一、什么是考古学

要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清楚这门学问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考古学的定义,各个学者认识的角度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者的表述都有所差异。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1。美国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界定现代考古学:实地研究与实地发掘地上与地下材料的学科,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学2。结合各种观点,我们总结出一个较为精炼的定义:“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3。考古学的对象是实物资料,是过去人类及与人类相关自然环境的历史。因此考古学的实质是研究“人”的科学,是科学的“资料”,是“材料”学。从考古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考古学以层位学、类型学为基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呈现多学科结合,多角度支持的特点,资料提取、研究更凸显自然科学特点。因此,我们简单认为“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学好历史和挖东西,器物排队就行,不需要理科知识”的看法是错误的。关于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有三种基本观点,即“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和“作为科学的考古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需要众多学科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考古学是一门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科学都有密切关系的交叉学科。

对于考古学,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几点:1、考古学并不是与当代高科技发展脱离的老古董,考古学家也不仅仅依靠洛阳铲在地下挖便能挖出什么“宝贝”。当代考古需要借助科学手段达到某些特定的研究目的。其研究方法十分丰富,如田野考古测量、图像资料记录的数字化,考古勘探、调查中地磁、遥感与航空摄影等技术的应用等。在研究时代问题上,加速器,碳十四,热释光等技术也逐渐推广,如通过检测植物种子碳十四元素获取年代数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人类以往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特点,如古文化和古代人工制品的年代测定,根本目的还是人类社会和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从而启示今人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改造社会。2、考古学不是单一的理论课或实践课,而是十分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考古学者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有一定的历史文献功底,又要通过不断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考古学要吃培养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田野考古是要真正下地干活的。考古实习是漫長而辛苦的,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只要不是极端恶劣天气,都要坚持在工地干活。仅凭起初的好奇心是无法坚持下去的,不能三分钟热度,要持之以恒,且在考古发掘时必须严肃认真,细致负责。

二、学习考古学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考古学,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既看到其优越性,也要谨记其局限性。由此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考古学的价值,达到其终极目标——探索人类古代历史,揭示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学广义上包括文献史学和考古学,狭义上可称为文献史学。夏鼐先生曾说“考古学和文献历史学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文献史料作为一种文字记载,具有一定局限性。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实物资料来弥补其不足,考古学的关键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在人类发展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只占小部分。人类产生至今已经有两三百万年历史,在大部分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史前史就相当于史前考古学。这一时期人类的各项活动全靠考古获取资料并加以解释。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夏代及其以前并无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史料记载也非常少。此外,文献受作者主观因素影响,其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文献资料的记载状况。金圣叹曾感叹道:“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故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马迁之书,是马迁之文也,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马迁之文之料也”。另外,不同史学家对同一史实也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其三,文献代代相传,其真伪需要鉴别。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文献经过后人的主观意志和历史需要而改动,又改动了多少,我们如何知晓?大多数官方记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如果对文献记载深信不疑,不加以考证的话,我们了解到的历史,便是历代统治者想让后人记住的历史。而真正的历史也将掩埋在常年尘封的厚土中,无声无息。其四,文献大多记载社会上层人物和政治军事事件,而对平民群众的记载则少之又少。平民是构成古代社会的主要群体。要研究古代社会状况,离不开对平民生活的深入了解。从平民生活细节中探求古代历史发展真相。这是大部分文献史学难以达到的。其五,文献中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记载少,且存在民族偏见。由此可见,文献记载具有不完整,不客观,不全面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而在研究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和关乎人类生存的研究领域,考古学则有其独特优越性。文字可能受各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从地里挖出来的实物资料是不会骗人的。但从客观上讲,古代能留存下来的遗存只有一部分,遗存下来的一部分中,被保存至今而未被破坏的又占一部分,在这些保存下来的遗迹中,被发觉出来的,又占一部分。

由此观之,当前我们用于研究的实物遗存反映的古代生活是有限的。因此在研究中要尽量全面考虑,谨慎小心,不妄下定论。此外,考古学出土的实物遗迹都是不会说话的,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往往都是隐性的。考古学家需要凭自己的研究和分析,为遗迹发声。而在解读过程中,要尽量减小研究者立场,观点,知识结构,认识能力,水平不同而存在的偏差。因此考古学和文献史料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历史学研究的发展。

三、考古学都研究什么

要学习一门学问,必须搞清楚它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墓地。当代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古学研究的实物遗迹分为人工遗存和自然遗存。人工遗存有通常被分为遗物、遗迹和遗址。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大概是遗物。从博物馆里展陈的文物,到电视上的鉴宝节目和历史书上的一些文物插图,人们在不经意间接触着考古学,但在人们眼中所有的遗物都大同小异。参观博物馆也只是感叹其时间的久远和做工的精美,不会具体识别遗物的形制或纹饰。遗物按功能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工具、礼乐用器、装饰品、艺术品、货币、文字资料和废料等。通过各种方面的遗物,我们可以研究史前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还原古代生活。古人和我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考古学家为遗物发声,还原历史真相,探求古代的奥妙。这样以来,历史好像也不是那么死气沉沉,学习历史,学习考古也就变得十分有趣了。遗迹主要有房屋、墓葬、祭坛、宗庙、城墙、壕沟、手印、足迹、车辙等。遗址主要有洞穴、贝丘、村落和城址等。

四、考古学都学些什么

考古学具有许多有趣的学科分支,在此简要介绍两个较有趣的考古学分支。

(一)田野考古学

我们过去对田野考古的理解就是简单的下地挖土,并没有很清晰的印象。其实田野考古从工作规划、实施到后期资料整理分析、编写考古报告是一个完整的链条。野外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确实是田野考古的核心,但仍需室内整理和编写考古学报告。因此田野考古不仅要培养熟练的勘探和挖掘技术,也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野外考古调查有普遍调查、专题调查和区域系统调查三种。其中,区域系统调查虽然在中国开展时间不长,但迅速发展,许多调查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河南巩义地区伊洛河流域,嵩山以南颍河上游地区,晋南垣曲盆地等。區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时一般5-7人一组,间隔30-50米,呈“一”字或“人”字型排开,步行直线勘察。做此项工作时不容马虎,若有一成员粗心大意,有所遗漏,便可能拖慢整个团队的工作。

提到考古勘探,不少人会想到“盗墓”和“洛阳铲”。我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严肃声明考古勘探与盗墓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考古勘探是指使用探铲或科技手段对遗址表面进行勘察,发现和了解地下埋藏古代遗存状况的科学行为。而盗墓是为个人非法利益,进入陵墓或地下遗迹盗取陪葬物品的行为,一般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破坏。盗墓者往往先于考古工作者发现墓葬并进行挖掘。汉代海昏侯墓的发现便是因为当地村民发觉盗墓贼盗墓,报告当地有关部门。而考古勘探所用的探铲,是在中国古代盗墓者发明和使用的“洛阳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对洛阳铲加以改造并大量用于考古工作,成为中国考古勘探独特技术。

所谓田野考古,自然离不开土。正确辨识土样的土质、土色和结构是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的本领。常见的土样有生土、灰土、夯土、路土和居住面、红烧土和草木灰、五花土和淤土。其中生土未经人类扰动,结构紧密且较纯净,淤土含水分较大,都较容易识别。五花土则更具特色。古人修建墓地时将土挖出,下葬时又无序回填,墓穴填土便呈现五颜六色的特点,故将其生动地称为五花土。

(二)环境考古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了解古代人类生活,就要了解其生活环境及其互动关系。古代不同的文明也都是在相应的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从起初对环境的适应到逐步改造。气候变迁,地貌变迁迫使古代人类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居民大规模迁徙,改变生产方式,推动农业文明发展。而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越高,对自然的改造力度也就越大。在青铜时代,尤其是铁器时代,随着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就进一步加大,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加剧。而今天人地矛盾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古代还是今天,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都是我们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应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环境考古通过研究各种遗存,复原古代人类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如通过对孢粉、植硅体的研究分辨出所在层位的植物种类和组合等。

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颜海英所说,考古不是探宝,不是历险,也不是寻求刺激,它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探测和寻找。考古学家通过研究遗存复原过去的社会和文化,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探寻真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一些人为追求金钱、权利、地位,不择手段,勾心斗角。而考古工作者在乡间,在田野埋头苦干,在探方中追寻心中的那份宁静与安然。然而,学习考古需要的不只是一时的热情,更需要日后的不懈努力。希望每个考古学子都能坚守初心,在这条道路上不停下脚步。

注释:

1、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3、栾丰实:《考古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推荐访问:考古 初学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