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等

时间:2022-03-20 10:00:53 来源:网友投稿

进入高三,一次次的考试考验着意志,大部分同学都能在每次考试后有心得体会与进步,知识愈加巩固,应考技巧也逐步提高,自信心随之增强。然而事物有利也有弊,也有另一部分同学会因一次或几次考得不理想,背上思想包袱,导致自信心、上进心不足,成绩节节下滑,苦恼万分。这样的心境,如同突然掉进荒野里的一口枯井,井壁光滑坚硬、没有台阶,大声呼救却无人听见,想放弃时,却还能看见蓝天白云、飞翔的鸟儿,此时的感觉就是压抑和绝望。

在高三学生中这种情况不是少数,特别是在学习较好的同学中更多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

主观因素有:

一、 自我压力太大。学习中保持适当的压力是必需的,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仅凭兴趣和爱好很难实现质的飞跃,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压力过大、期望值过高,也容易使事情走向反面。对压力大小的把握使学生出现一定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又增加了部分同学的心理压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 缺乏正确的挫折体验,对困难和挫折缺少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度。很多同学将学习的成功(具体表现为考试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不允许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丝毫的退步,一旦某次或某几次考得不好,便耿耿于怀、备感失落,在挫折面前或蛮干,或放弃。

三、 没有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绝招”是很重要的,而一部分同学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只是服从、依附于老师,一旦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就乱了方寸,有的就盯着同学,今天向张三学一点,明天向李四讨一点,结果也只能是“邯郸学步”,迷惘中成绩已是悄然滑下。

客观因素有:

一、 外界期望值过高。这部分同学一般都是原来基础较好、成绩较优秀的,外界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一定精神负担,一旦没取得好成绩,他们就可能会饱受思想压力的折磨而失去学习兴趣,滋长消极情绪。

二、 不被理解。在一些人眼里,好学生必须永远是好学生,一次没考好,可能被认为是偶然,第二次又没考好,就可能招来怀疑、猜忌的目光,往往是被老师父母追问是不是有什么“其它事”分心等等,这时,自尊心较强的同学极有可能把自己的心锁起,与外界对立起来。

三、 唯以分数论高低的落后观点。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多年来,唯分数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成绩的心态。

出现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考试中出现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形成某一阶段的恶性循环,造成厌学心理。那么解决厌学心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正确看待分数。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更不是评价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

平时考试的意义就是一种提醒与小结,通过分数的高低错落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检验我们的学习态度,也检验我们的情绪状态,然后让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但如果把每一次考试的分数都作为高考分数的参照,确实是累人的事。即使心理专家心理也难免要失衡,分数不是困住我们的一口井,而应是照亮我们的一盏灯。

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制定一个恢复的小计划,以一次测验或月考为基点,争取小幅度的提高,让自己每次考试都能感觉到进步。这有利于消除焦虑,恢复自信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可取。

其次,要随时进行自身的心理反观与调整。分数是现象;然而要能在这现象的背后,觉察到自己为低分数的深层原因。做到自己的”旁观者清”。比如可能是因为同学交往,家庭矛盾等影响到学习。只有深入了解自己,与自己进行思想交流,才能对症下药,帮助自己正确面对挫折,解开心中的死结,从而重新树立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逐步走出厌学的困境。

再次,寻求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爱。一个人思考问题容易在圈里绕,不能跳出三界外看自己。这时如果能与别人交流,往往就可以跳到圈外看自己,挣脱当局者迷的状态。让我们找到成绩不理想的根源在哪里,让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经常与人交流内心感受,尤为重要,这也是很好的心理调解的简便方法,以免使问题积少成多。

总之,厌,是一种现象,同时更是一种提醒,它真诚地告诉我们:要暂停一下,调整心态的时候到了。

推荐访问:厌学 对策 原因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