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叶枯病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29 10:21: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指出了侧柏叶枯病在全国多地发生,并呈现蔓延态势,归纳总结了侧柏叶枯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病原、成因,以及防治方法,探讨了侧柏叶枯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以后对侧柏叶枯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侧柏;侧柏叶枯病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9703

1 引言

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也称香柏、扁柏,属柏科(Cupressaceae)侧柏属(PlatycladusSpach),在中国分布极其广泛,其栽培面积几乎遍布全国,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针叶树种。侧柏作为一种优良的造林树种,其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多地发生严重的侧柏叶枯现象,蔓延扩展迅速,造成侧柏叶枯病大面积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相关文献报道,侧柏叶枯病在河北省(柳惠庆等)、江苏省(戴雨生等,林其瑞等)、陕西省(蒋金升等)、甘肃省(刘建朝)等地普遍发生,植株感染病菌后,轻者对其生长造成影响,严重者导致整株死亡,已有个别地区出现了连片死株现象,对多年来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成果构成严重的威胁。

笔者查阅文献库发现学者们对侧柏叶枯病的研究很少,在这些研究中只有极少数几篇文献研究侧柏叶枯病的病理,大多数研究都是对其的防治。在现有的防治文献中采用的药品都是广谱性药剂,没有针对性的药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能引起学者们对侧柏叶枯病的重视,为以后对侧柏叶枯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2 侧柏叶枯病的危害症状

对侧柏叶枯病的危害症状学者们都有统一的描述,普遍采用戴雨生、闫榜泽等学者研究成果,其描述为:受害鳞叶多由先端逐渐向下枯黄,或是从鳞叶中部、茎部首先失绿,然后向全叶发展,由黄变褐枯死。在细枝上则呈段斑状变褐,最后枯死。受害部位树冠内部和下部发生严重病害,约15d左右,受害植株就会迅速枯萎,病叶开始大批脱落,枝条枯干,呈火烧状,最后死亡或濒于死亡。当年秋梢基本不受害。侧柏受害后,树冠似火烧状的凋枯,病叶大批脱落,枝条枯死。在主干或枝干上萌发出一丛丛的小枝叶,所谓“树胡子”。连续数年受害引起全株枯死。这种描述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侧柏叶枯病的危害症状。

3 侧柏叶枯病的发生规律

对侧柏叶枯病的发生规律,戴雨生、侯功科等学者认为:侧柏叶枯病发生在当年生叶片上,幼嫩细枝也往往与针叶同时发生枯萎,最后一并枯死脱落。受害针叶当年不立即反映出枯黄的症状,需经秋冬季节之后,于次年2月底3月初才迅速出现枯叶现象,往往在数天内变成一片枯黄。病害在发生初期往往很难被发现,其中心多位于林间岩石裸露、土壤土层浅薄、生长势衰弱的地段。树冠内部和下部发生严重,当年秋稍基本不受害。

4 侧柏叶枯病的病原

在侧柏叶枯病的病原研究上,笔者只发现有3篇专篇研究,其它文献没有详细描述,或是引用别人研究成果,或是泛泛而谈,如“经鉴证为”等,没有说明鉴证过程,不能令人信服。现对几篇研究侧柏叶枯病病原成果进行概述。

戴雨生等学者对病原菌分离研究认为引起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为侧柏绿胶杯菌(Chloroscypha platycladus Dai sp.nov),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绿胶杯菌属,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柳惠庆等学者对其研究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与戴雨生等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其结果为较为接近侧柏绿胶杯菌,但其子囊盘、子囊及子囊孢子均小于侧柏绿胶杯菌。蒋金升等学者研究则认为侧柏叶枯病属真菌门、半知菌类、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单毛孢属(Monochaetiasp.)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不论是戴雨生等学者研究成果还是柳惠庆等学者研究的成果都未见到该菌纯培养接种成功,所以笔者认为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尚待进一步研究。

5 侧柏叶枯病成因

在侧柏叶枯病成因方面。戴雨生等学者认为与立地条件关系密切,凡是立地条件差、土层浅薄的地块,侧柏生长差,受害严重,林间发病中心多位于岩石裸露、土层浅薄的地段;与树龄呈正相关,在相同立地条件生长的侧柏,15年生的感病指数為37.5,20年生的为66.2,30年生的为84.7,病害的发生与坡向坡位无明显关系。林分密度大的病害往往较重,林缘受害较轻;病害的严重程度与6月份的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并受冬季的气温和降雨量的制约,呈负相关。6月高温降雨量大,冬季寒冷干燥,次年病情就严重,反之亦然。熊小娟等研究认为侧柏叶枯病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原因较复杂,既有病原真菌侵染的原因,但更多是由干旱、土壤营养等生理性因素导致树势衰弱所致,提出干旱缺水是南郑县侧柏叶枯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侧柏叶枯病的成因不一,尚且需要进一步研究。

6 侧柏叶枯病防治方法

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基本与其它林木病虫害防治方法大体一致,普遍应用人工剪除病枝叶、伐除病害枯死木、加强营林措施、采用化学防治等方法。

6.1 人工措施

(1)剪除枯枝。发现病树,可及时对枯叶剪除收集烧毁菌源。

(2)枯死木。伐除枯死木收集烧毁,以消灭病虫源。

6.2 营林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万贤崇等学者从与植物抗病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单株叶片细胞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含量显著地高于普通的感病侧柏;抗病单株的PAL活性和SOD活性也明显高于感病株。并且发现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抗病单株的细胞含水量和肉质化程度则显著地低于感病株。综上指标说明,抗病单株在生理生化和遗传上,明显地区别于普通感病,从而为侧柏的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基础及早期鉴定的指标。

(2)加强营林技术措施,采取修枝和间伐,改善生长环境,促进侧柏健壮生长,降低侵染源。因地制宜,科学搭配树种,营造混交林。苏瑜宁等认为成林密度应该为2 m×2 m为最佳。

(3)加强管理。有条件的可以整修树盘蓄水、浇水、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促进生长,防止病虫害发生与危害。

6.3 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所有研究表明6月中旬左右是防治侧柏叶枯病的最佳时期。

(2)采用烟剂杀菌剂法。烟剂杀菌剂采用杀菌剂Ⅰ号和Ⅱ号烟剂,按15 kg/hm2的用量,于傍晚放烟剂防治2~3次,每次间隔10 d。放烟时一定要在天气晴朗、傍晚无风或微风时点烟,使烟云在林内能较长时间的停滞。雨后初晴傍晚无风放烟效果更为理想。

(3)采用喷雾法。侯功科研究认为采用45%苯醚甲硫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60%多菌灵,福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4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2~3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明显。杨满宏研究认为3种药剂组合中各自的最佳组合浓度配置为,多菌灵800倍液+百菌清500倍液+叶枯唑800倍液。麻仕栋研究认为喷施40%灭病威、40%多菌灵、40%百菌清500倍液,连续喷3遍,间隔期7d,防治效果60%以上。苏瑜宁等认为使用药剂40%灭病威、40%多菌灵、40%百菌清500倍液,连续喷3次,其中每隔7~10 d喷药1次。汪晓凤等认为使用45%苯醚甲硫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或者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良好。王春梅研究认为40%多菌灵和40%百菌清,按1∶1的比例配制成800倍混合液,再加入1%~2%磷酸二氢钾,混合后进行喷雾防治试验。采用500~800倍液在6月份(间隔15 d左右)进行两轮防治效果相对较好。笔者对照所有喷雾法所采用的药品全是广谱性杀菌剂,没有针对性较强的药品,因此加强侧柏叶枯病病原研究,摸清真正引起侧柏叶枯病的成因,才能科学有效地防治侧柏叶枯病,防治病情蔓延,维护国土安全。

参考文献:

[1]戴雨生,王学道,林其瑞.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6(1):59~65.

[2]刘建朝.侧柏叶枯病的防治试验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2015,34(1):46,19.

[3]苏瑜宁,王宇萍,杨 晖.侧柏叶枯病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3.

[4]柳惠庆,魏蔼一,李维忠,等.河北侧柏叶枯病的调查研究[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5(10):303~306.

[5]戴雨生,王行政,林其瑞,等.侧柏叶枯病的侵染与发生规律的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3(2):1~2.

[6]蒋金升,田 毅,张文玉,等.洋县汉王山林场侧柏叶枯病初步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1984(3):11~13.

[7]闫榜泽.豫西地区侧柏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42~143.

[8]戴雨生,王行政,林其瑞,等.盱眙丘陵山区侧柏叶枯和死亡原因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1991(1):36~39.

[9]王春梅,王春辉.不同的药剂浓度防治侧柏叶枯病效果与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7(3):360.

[10]万贤崇,戴雨生,陈裕菊.侧柏抗病单株对叶枯病抗性机制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3):295~298.

[11]林其瑞,王行政.侧柏叶枯病的防治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1994(2):36~37,39.

[12]熊小娟,付 园,胥红志,等.南郑县侧柏叶枯病发生原因之浅见[J].陕西林业科技,2016(2):114~115.

[13]楊满宏.七种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防治效果及适期测定[J].陕西林业科技,2016(2):108~110.

[14]侯功科,武星煜,辛 恒.浅谈天水市侧柏叶枯病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3):41.

[15]戴雨生,林其瑞,王行政,等.杀菌剂烟剂防治侧柏叶枯病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1992(1):31~33,41.

[16]汪晓凤,侯功科,张小花.天水市侧柏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137~138.

Abstract: Leaf blight of Platycladusorientalisis prevalent in our country. Meanwhile, it tends to be more likely to recur or spread.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Platycladusorientalis leaf blight, whichcaused the scholars" attent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some help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Platycladusorientalis leaf blight.

Key words: Platycladusorientalis;Platycladusorientalis

推荐访问:侧柏 研究进展 叶枯病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