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传说与西羌文化

时间:2022-04-09 10:11:4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西羌文化具有绚丽多彩的丰富内涵,本文将大禹的传说与西羌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大禹兴于西羌,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率领各族人民疏通江河、治理水患的伟大人物。文献记载大禹有很多传说,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治理水患是从哪里开始的?大禹采用了哪些治水方式才获得了成功?大禹娶涂山氏之女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大禹在何处得到了金简玉书?南岳衡山的岣嵝碑是否确有其事?羌族的白石崇拜和大禹又有什么关系?羌族巫师的由来与释比图经起源于何时?这些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文章对其作了一一解答。

[关键词]大禹;涂山氏;岣嵝碑;西羌文化;白石崇拜;释比图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4-0014-19

一、大禹故里与治水的故事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西羌是大禹的故乡。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说:“蜀之为邦……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1}汶江是古代羌人的栖息地,常璩虽没有明确说明大禹的出生地点,但认为大禹生于羌乡则是肯定的。从其他古籍记载来看,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就有“禹兴于西羌”之说,注释《集解》说“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注释《正义》说“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冄駹国,皆西羌”。{1}查今本《孟子》,未见这段文字,可能是佚文,但也透露了先秦已有此说。陆贾《新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说“大禹出于西羌”。{2}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说的更为详细:“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3}文中所说高密,就是大禹。扬雄《蜀王本纪》也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4}皇甫谧《帝王世纪》则说:“伯禹,夏后氏,娰姓也,其先出颛顼,颛顼生鲧,尧封为崇伯,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山行,見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于石纽……名文命,字高密,身长九尺二寸,长于西羌,西夷人也”。{5}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记载:“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裴松之注引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6}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述:“开辟以来,群圣之功,唯禹为大也。百川之长有四渎,而江河为大。江出蜀之西徼,禹乃生于西羌,石纽其地也”。{7}

而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以及浙江绍兴禹陵所藏《姒氏世谱》等史料所载,大禹名文命,字高密,父亲是鲧,祖父是颛顼,曾祖父是昌意,而昌意的父亲则是黄帝。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黄帝为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封于蜀、世为侯伯,所以,按辈份算下来,大禹应是黄帝元孙,并和蜀族有着亲缘关系。大禹的母亲名修己,为有莘氏女,属于羌族,怀孕了十四个月,于尧戊寅二十八载六月六日生禹于西川之石纽乡。后世纪念大禹,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即为大禹的诞辰纪念日。

大禹兴于西羌,生于石纽,按照众多古籍史料中的记载,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石纽是古代西羌的一个地方,位于西川岷江东岸一带。其地望究竟在何处,大致有四种说法:一为今汶川县飞沙关山岭,二为今北川县石纽山,三为今理县汶山寨石纽山,四为今都江堰市龙池山。这些地方,都有许多关于大禹诞生的传说和遗迹。其中,尤其是北川县禹里、治城两个羌族乡现存的遗迹最多,有“石纽”、“甘泉”、“禹穴”等摩崖刻石,又有刳儿坪、禹床、洗儿池、禹母池等名胜。当地传说,禹穴刳儿坪即为禹母剖生大禹之处,瀑布下面的水也因洗浴过大禹,水中的白石因之染上了红斑,民间附会这里的红斑白石“以滚水浸之水腥,孕妇服之能催生”,颇有奇效。又传说,在大禹的诞生之地石纽,“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神灵佑之”。{8}《水经注》卷三十六对此也有记述,“沫水出广柔徼外,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祐之也”。{9}传说虽有附会,但融入了当地民俗,流传颇为悠久。

西川之石纽,在秦汉之前本是比较笼统的说法,泛指岷江流域古羌居地的某个地方。汉武帝征服了西南夷后,设置了汶山郡广柔县,这才有了后来多种史籍中比较明确的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的说法。而由于广柔县是在古代西羌地区新开辟的县,其地广袤,故今汶川、茂县、北川等地均有禹迹。唐朝贞观年间改置石泉县后,在石纽山麓修建了禹庙,作为纪念大禹的象征。禹庙的规模并不大,仅三楹两进。明朝嘉靖年间在禹庙庭院内增建了碑亭,刻建了有名的“岣嵝碑”。清朝,禹庙得到了进一步扩建,并在石纽山前修建了“神禹故里坊”。其实,禹庙的修建,并不仅石纽一处,其他许多地方为了纪念大禹也纷纷建起了禹庙,唐宋明清以来,数量相当可观。譬如山东禹城为纪念大禹而修建了禹王亭,浙江绍兴修建有大禹陵,等等。当然,四川境内最著名的仍是石泉(今北川)的禹庙。

大禹生活的尧舜时代,古羌和华夏民族都处于向农耕发展的过程之中。这个时代的气候属于多变期,经常洪涝成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治水便成了这个时代的头等大事。《孟子·滕文公》描述当时的情形说:当尧的时候,洪水横流,四处泛滥,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大地上成为蛇和龙的居处,人们无处安身,低地的人只有在树上搭巢,高地的则挖洞穴而居,可见处境是非常严峻。{1}《史记》记载尧曾公开征求能治水者,当时分管四方诸侯的四岳与群臣都推荐鲧,于是尧付鲧以重任,负责治理全国的水害。鲧在危难之际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殚心竭力治理洪水,传说他甚至偷来了上帝的息壤以填塞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传说息壤是一种神奇的泥土,可以无限止生长。鲧治水的手段,主要是采取筑堤的方法,但筑起的堤坝,年年修年年垮,治水九年都没成功,终于导致了鲧的悲壮失败。史料记载,当时继承尧摄行天子之政的舜,巡行天下,对鲧的治水无状十分生气,“乃殛鲧于羽山以死”。舜在严厉地惩处了治水失败的鲧之后,又举贤任能,任命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担当治理洪水的重任。

推荐访问:大禹 西羌 文化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