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院前急救发展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26 14:20:02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发展 现状 分析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体系(EMSS)的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环,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随着人民群众对城市公共卫生保障功能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其目的在于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初期就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患者的再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快速安全地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减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后续的工作就失去了前提。院前急救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的能力。我国急救中心是以城市社区处理常态下的急危重症事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以形成急救网络为主要结构,以抢救现代化、知识普及化为主要目标,这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早已明确,是符合科学和学科发展的正确道路,也是新时期卫生工作和现代化社会社区及公众的需求。但在现实中,因医院、传统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急救中心在体制、机制建设上按照国家规范化的要求及与国际接轨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院前急救的发展。

本文通过总结院前急救工作特点,结合院前急救工作现状,分析目前院前急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存在主要问题包括投入不足;体制不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薄弱;急救人员数量短缺,高素质人才比例低;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急救人员工作积极性低等。针对以上制约院前急救发展的因素提出院前急救发展思路,如强化公益性,突出政府职能;健全制度建设;加强质控管理;建立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加强岗前、岗位培训;稳定急救队伍;加强急救分站建设,缩短应急救援反应时间;普及急救知识,使院前急救社会化等。通过以上举措使院前急救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就院前急救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供参考。

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

时间、地点不固定:院前急救往往是突发的,24小时时间不固定,随时有出诊的心理准备,呼之即出。另外工作环境变化大,区别于院内工作场所相对较固定,还要搬运患者,体力消耗大。

病情不明确:院前急救患者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病情重,有时成批出现,单体身上可能出现多个系统、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时间短,辅助检查设备条件有限,往往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对急救人员要求高:患者家属求救后对院前急救企盼值较高,这就要求急救人员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果断处置,这是在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前提下的。另外也要求驾驶人员要熟悉路况,具有过硬的驾驶技术,确保行车的安全性、快捷性。

处置的明确性:通常在院前急救没有足够的时间、特殊的仪器设备检查和有关检验检查来给医护人员进行鉴别诊断,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的,即对症急救,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为后续的救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瓶颈

投入不足:院前急救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而政府投入十分有限,普通存在重院内轻院前。依我市为例,虽然是全额拔款事业单位,但政府只划拔在编人员的工资,其余的如车辆设备的更新、维护、保养、油费,办公经费,长聘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就要通过自身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急救中心的发展。

体制不健全: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院前急救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制定出适合院前急救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这就导致了院前急救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形式多样,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医院型等几种形式的存在就不足为奇了,更有甚者一个地区能同时拥有两家“120”,极大地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是对人民健康事业极不负责的一种体现。

质控体系薄弱: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制定的院前质控体系不尽相同,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目前院前急救医护质量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标准,使院前急救医护管理不能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特别是目前随着“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加强质控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急救队伍存在的问题:①急救人员数量短缺,高素质人才比例低:由于急救中心属全额拔款事业单位,这就造成了进编的困难性,且待遇一般较低,晋升、晋级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往往医学院校毕业生大多选择进医院发展,且目前医学高等院校又没设置院前急救相关专业,导致急救中心无法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发展平台。②急救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目前我国急救中心大多采用“医驾护”单元形式,服务大致分为“急救、搬运、转送”三类,原则上只有高级生命支持活动必须有医师参与,搬运、转送和基本生命支持活动则可由经过专门急救培训的急救员承担[2]。而我们的工作仍然是一肩挑,造成配置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职责不明,有效资源浪费。③急救工作的特点导致工作积极性低:由于院前急救的突发性,要求急救人员神经时刻处于紧张状态,生活不规律,再加上到达现场的不及时性,以及抢救过程中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急救人员常常受到患者家属或围观者的质疑和抱怨,有时还受到患者家属或特殊人群如酗酒、精神异常患者的人身攻击,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对策及设想

强化公益性,突出政府职能:由于急救中心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性质,作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急救中心的建设,在基础设施、人员经费、急救车辆、医疗和通讯设备等方面给予全额支持,保证急救中心可持续发展。

健全制度建设:院前急救工作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的行业管理,完善院前急救机构相关管理制度,尽快出台院前急救法律法规,使院前急救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加强质控管理:以“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建设为契机,我市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成立了市质控领导小组,明确质控标准、人员职责和分工以及奖惩措施。另外我中心还成立了二个考核小组,分别是《淮安市急救中心考核领导小组》和《淮安市急救中心市区急救分站考核领导小组》,各司其职,以加强质控力度。

人才建设方面:①建立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实行院前急救准入制度:建议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院前急救相关专业,从源头上解决院前急救人员的匮乏,实行院前急救准入制度。我中心制定了《淮安市急救中心岗前、岗位培训方案》,所有急救人员上岗前都要参加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加强岗位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根据方案要求,还应加强急救人员的岗位培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加强技能操作培训,提高科研力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③稳定急救队伍:急救中心的政策向急救一线倾斜,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我们支持继续医学教育学习,鼓励撰写论文和科研研发,对取得高一学历教育者报销学费,目前全中心急救医师都取得本科学历,3人研究生在读,对于在不同层次杂志上发表的医学论文,除报销版面费外,还给予不同的奖励,晋升、晋级优先照顾一线急救人员。根据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专业程度的高低,工作量多少,给予不同的薪金。通过以上举措使急救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安心于院前急救工作。④加强急救分站建设,缩短应急反应时间: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掘医疗资源,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根据区域分布在市区医院成立急救分站,依靠医院的力量搞院前急救。目前市区一个中心,二个自管分站,七个网络医院分站,平均急救半径2~5Km,急救反应时间5~7分钟。每辆急救车上除安装了GPS系统外,还装备了无线对讲系统,做到平时一呼一应,战时一呼百应,大大地缩短了应急救援反应时间,急救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⑤普及急救知识,院前急救社会化:普及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急救意识和技能。我中心经常组织医护人员走进社区、学校、大型厂矿企业等,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初步急救技能。另外要让全社会形成特种车辆优先的原则,确保救护车真正发挥救命作用。此举从社会层面上缩短了应急救援反应时间,使院前急救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于海玲,吴金保,王亚东,等.北京120新增65个急救站奥运期间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11):862.

2 王得坤,谢钢,宁晔,等.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6,9:4-46.

推荐访问:急救 思考 发展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