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入侵”闽江当地鱼种受威胁

时间:2022-05-31 08:52:01 来源:网友投稿

带罗非鱼作为经济鱼种,上世纪六十年代从非洲引进我国,八九十年代作为“菜篮子”工程,人工养殖数量大增。由于在养殖过程中部分鱼苗从养殖场不慎流入自然江河,因其自身具备的抗病力强、繁殖力强、生命力强和杂食性等特点,罗非鱼逐渐适应当地自然水域,并繁衍形成种群。记者通过对闽江福州段部分干支流观察,发现这些地方确实存在成群的罗非鱼群体。

罗非鱼现身多处河段

据群众反映,近三四年来,在闽江闽侯段的干支流以及许多内河里,罗非鱼成群繁衍开来,人们担心当地鱼种会因此遭到破坏。罗非鱼具有杂食性特点,在水质较差的流域生长繁衍反而更加迅速,因当地居民不愿食用,被捕捞量很少。

日前,记者前往建新镇金山寺附近的乌龙江畔,在村民的指点下,看到一处污水排放口周围,大量幼鱼在浅水处成群地觅食,村民说这些都是罗非鱼。村民们还告知,近年来,江河里原本丰富的本地鱼虾资源明显减少,不知与罗非鱼种群的产生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记者决定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经过群众指点,记者来到位于闽江支流溪园河中段的上街镇榕桥村。在村旁的溪园河河段,记者看到水面上布满十几成群的罗非鱼(当地人称非洲鲫鱼)。这里的村民说,即便是在冬季水温降低时,水面上同样还能见到这些鱼儿成群地游动。应记者要求,一位热心的渔民答应向水中撒网,一网下去就有十来条巴掌大的罗非鱼挂在网上。

据沿江群众介绍,在闽江上常见有四五公斤重的罗非鱼被钓起。在闽江干流以及闽侯南屿、上街一带的闽江内河水域,不少河道内同样充斥着成群罗非鱼。村民告诉记者,罗非鱼虽是热带鱼,但现在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气候条件,具备了在闽江流域内的水温里安全过冬和繁殖的能力。这些鱼在水温变冷时,已经学会转入深水中藏匿起来,水温转暖后又迅速回到浅水处觅食,数量也逐年增多。

专家:应视作外来物种入侵

记者把根据实地调查的情况反映给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的环境与资源处后,问题很快得到了重视,该处钟处长、李副处长协同省淡水养殖研究所有关专家,前往实地作初步调查。

据专家确认,从上街镇榕桥村的溪园河里的现场观察情况看,罗非鱼已经在当地自然环境下形成种群。专家介绍说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属热带鱼。目前世界上有二三十个品种,我国引进了五六个品种,近年来通过科研杂交还有新的品种产生。罗非鱼个体小、繁殖能力强,巴掌大就可进入繁殖期,成年鱼每月可产卵一次,全年都可繁殖。为控制其繁殖力,提高生长度,在人工养殖上采用的是单性繁殖,但不可能100%控制其完全是单性。当少数鱼种从鱼塘中混入江河后,罗非鱼以其极强的生命力,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罗非鱼在江河中繁殖。

专家说,罗非鱼繁殖力和抗病力强、肉质好,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改善第三世界蛋白质结构的肉食鱼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罗非鱼在我国推行的“菜篮子”工程中唱过主角。近年来,罗非鱼又为我国淡水养殖出口创汇带来了明显效益,被列为出口创汇淡水鱼单项品种中的前列。然而,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从目前看,罗非鱼流入自然也会带来一定危害,主要担心在对食物链影响、对当地直接攻击性、是否有特异病原、对生物结构影响等方面。

管理人员认为,这一现象在福建省尚属初次发现,应该得到重视。他们表示要进一步观察这一鱼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危害性开展进一步研究。

推荐访问:闽江 罗非鱼 鱼种 入侵 威胁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