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管理领导讲话汇编

时间:2022-06-26 12:32:06 来源:网友投稿

  目录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在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 3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 10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同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 19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同志在全省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 29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龚良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的讲话 ...................................................................... 40

 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江建平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 49

 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燕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的讲话 ........................................................ 54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鸿声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的讲话 .................................................... 59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吴晓林在 2018 年全省文物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 65

 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在 2017 年全省文物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 85

 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在 2018 年全省文物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 93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敬华在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104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敬华同志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110

 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泽光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的讲话 ..................... 121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在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推进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部署,总结交流我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刚才,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龚良同志通报了近年来我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情况,省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及淮安市、无锡市、扬州市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会后,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将组织与会同志分组考察沿线 8 市,并召开考察汇报会,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深入交流,集思广益,提高考察实效。

  大运河地跨 8 个省(市)35 个城市,是独特的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国务院明确将其列为 2014 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江苏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境内大运河全长 690公里,约占其总长的五分之二;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流经的 8 座城市中有 6 座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 座为省级文化名城,全省 3000 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 70%以上分布在运河沿线。省委省政府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高度重视,将参加大运河联合申遗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和政策支持力度。2009 年专门成立由

  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运河沿线 8 市负责同志参加的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2010 年启动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累计投入近3000 万元,对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苏州运河古纤道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保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遗产资源作为重点,新发现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等一批运河遗产;先后投入 2000 万元用于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在全国率先完成大运河省、市段遗产保护规划公布工作;基本确定大运河(江苏段)申遗点段,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运河沿线 8 市均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在经费、人员、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保障,特别是扬州市作为全国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肯定。总体来看,通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借此机会,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参与和支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运河已历经 2000 余年历史,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面提高我国文化遗产管理水平、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运河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作为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

  省份,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省委省政府接连出台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及《办法》,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行动,并将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列为‚十大行动‛之首;今年 4 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对我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要看到,我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各市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城市未能按照国家确定的大运河申遗时间节点推进工作;城乡建设与大运河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有的地方重开发轻保护,对违法建设行为查处不力,一些大规模建设活动严重威胁着运河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景观。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的国际规则和相关要求,明年 6 月底前所有遗产点段必须完成准备工作并接受联合国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将参加大运河联合申遗作为推进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机遇,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全力以赴推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抓好规划落实。去年,大运河各市段遗产保护规划已分别由各市政府批准公布,无锡、淮安等市还制订了一些大运河申遗重要节点的保护规划。今年 6 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编制好规划固然重要,实施好规划更为关键。运河沿线各级

  政府是省、市段遗产保护规划的直接实施者,要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按照《规划》要求,细化年度目标,明确时间进度,落实责任主体,重点是对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大运河申遗点、段组织制定科学完善的保护、管理和保障措施,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条件到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保护规划与交通、水利、南水北调、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城市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大项目,避免目标冲突、任务交叉、资源浪费,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指导和检查评估,确保运河遗产保护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规划》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二、有效保护运河遗产。大运河申遗是手段,保护是目的。各地要按照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工作要求》,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申报点段的‚四有‛基础工作,即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划,落实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大运河遗产档案资料。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0007 处,要将其中价值较高、类型稀缺的运河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一些特别重要的运河遗产点应编制专项保护规划,进一步提升其运河遗产价值。要深入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每年完成 10 个重点文物抢救保护项目,集中修缮、整治和展示一批具有典型运河遗产价值的文物点;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综合整治工作,有效

  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强运河沿线非物质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有力地传承弘扬江苏优秀的运河文化。今年 9 月,国家文物局委托扬州市牵头制定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关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联合协定》,各地要严格遵守,进一步协调规范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促进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跨区域合作。

  三、合理利用运河资源。与河南、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济宁以北大运河大部分断流、其遗产主要表现为地下遗址或地面遗迹不同,江苏境内的大运河仍在流淌,不仅是一条历史遗存丰富的文化之河,更是一条交通动脉和黄金水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家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我省扬州、淮安、宿迁、徐州等市的大运河关系密切。近年来,沿线各市在运河遗产合理利用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如常州市依托恒源畅厂旧址建设‚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园,已入驻企业 75家、去年实现产值 2.3 亿元,成为主打运河文化的工业旅游示范区。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活态文化遗产申遗与发展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不断研究和探索运河遗产的多种保护利用模式,做到既妥善保护遗产又尽量发挥运河各种实用功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运河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运河遗产为主题,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带动沿线各市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四、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今年 10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依据、执行办法和处罚措施,以及在保护范围内允许的建设工程范围。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组织力量对所辖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区域进行定期排查,在保护区域内严格控制影响大运河遗产本体及其景观风貌的商业开发项目,不宜搞统一设计、人工化、景观化痕迹明显的大规模建设工程,并实行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价制度;对损害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违法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追究,决不允许出现边保护边破坏的现象。有条件的城市应及时制定和颁布相关专项法规(规章),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交通、住建、文物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对发现的违法建设苗头进行及时纠正,必要时组织联合执法。此外,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是世界遗产专家考察时必看的一个项目。扬州已率先建成数字管理和监测预警示范平台,被国家文物局作为试点向沿线城市推广,我省其他 7 个城市要增强遗产监测预警意识,争取尽早完成平台建设,对威胁大运河遗产价值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监控和实时预警。

  五、强化协调推进机制。近年来,世界遗产组织对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审核越来越严格,申报项目中只要有一处申报点存在问题,该项目就将被认定为不合格。去年 11 月,国家文物局对我省运河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个别地方保护意识不强、采取的措施不当,甚至对一处项目下发了

  督察通知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决服从大运河申遗大局,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协作。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要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大运河申遗点段的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的技术指导,加大宣传和动员力度;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积极为大运河申遗提供支持和保障;沿线各市要抓紧制定大运河申遗的迎检方案,完善促进大运河保护的政策措施,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现在是大运河申遗的关键时期,各地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格认真、严谨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绝不能因为管理疏漏影响整个申遗大局。

  同志们,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开拓进取,认真做好我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不断提升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确保全国大运河如期申遗成功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2 年 11 月 12 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新一届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刚才,龚良同志代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了工作汇报,省财政厅和南京、徐州、苏州市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相信对大家进一步做好工作很有帮助。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动员和组织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各项文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五个进一步‛:一是文物工作路径进一步明晰。为加强战略谋划和整体部署,我省积极组织‚十二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使编制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协调行动的过程。省级规划已于今年初印发,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批

  文物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为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依据。二是协作保护机制进一步形成。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投入,文物部门与发展改革、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认真落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单位文物保护工作职责》,形成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三是文物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0007 处,部分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批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新型文化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省政府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8 处,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审核名单 122 处。大运河申遗、考古发掘、大遗址保护等工作顺利推进。四是文物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第四至六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经划定并由省政府公布。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通过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土建部分已经完工,进入内部装修和策划布展阶段。全省国有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顺利完成。五是文物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启动实施‚县县有博物馆‛建设工程,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积极探索文物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成功举办文化遗产日、江苏省文物节、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活动,做好文物安全和执法工作,文物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总之,我省文物事业在多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对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在座各位并通过大家向全省文物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做好文物工作,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 7 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战略目标。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文化遗产大省。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专门研究和部署,强调要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行动。今年 4 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文物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文物工作的目标任务。当前,我省文物事业发展有了良好基础,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是有的地方和部门‚重利用、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在旧城改造和重大工程建设时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文物遭损毁事件时有发生;盗窃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等违法犯罪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文物流通领域需要加强管理。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国、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将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作为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

  容,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相结合、保护抢救与利用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开发、管理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文物事业发展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文物保护重点工作。文物保护重点工作是实现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撑,各地各部门特别是文物行政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统筹安排,抓好落实。一是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要按照去年底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做好普查成果转化和利用工作,进一步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对普查登记文物的保护。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 2012 年 10 月开始,到 2016 年 12 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抓好普查的组织和实施。二是实施重点文物资源抢救保护工程。发挥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牵头城市作用,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项目,积极推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做好江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荐工作,强化对我省世界遗产地和预备项目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使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三是加强大遗址保护与考古

  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建立和完善南京明孝陵、徐州汉楚王墓、无锡阖闾城遗址等 20个左右江苏大遗址名录,并以古遗址为基础,结合周边地域特色建设 5 处左右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每个省辖市建成 1 处以上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四是加快‚县县有博物馆‛建设。目前,全省还有 10 余个县没有专门的博物馆,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要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建设地方博物馆,积极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每个县有一座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在推进文物保护重点工作中,要依托江苏科教和人才优势,大力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加快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在文物领域的推广运用,使科技创新成为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积极拓展文物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文物是重要的基础资源、战略资源,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引导有序的文物利用制度,深入挖掘文物资源价值,释放文物资源潜能,不断提高文物事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重点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在加强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上多下功夫。要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健全覆盖全省的博物馆体系,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不断推出文物展示精品力作,提高陈列展览水平。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到 2015 年,以政府为主导、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基本建成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率达 80%以上。二是在加快发展文物相关产业上多下功夫。据统计,全省 70%以上的旅游

  景点是文物古迹,以吴文化、六朝文化、楚汉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为特色的江苏文化文物景点是我省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要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文物资源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业,培育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同时,加强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观、考古遗址公园等的综合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发展的新亮点。三是在通过文物保护改善人居环境上多下功夫。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借鉴国内外文物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成功做法,既注重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又注重对文物依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实际,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将文物保护重大工程与城乡建设相结合,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文物资源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惠及民生的作用。

  三、切实加强文物安全监管和执法督察。这是文物保护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要针对文物安全与执法工作中前期介入不够、责任追究不力等突出问题,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加大文物犯罪打击力度。推动建立全省文物安全与执法巡查制度及文物执法监督制度,建设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大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的文物违法预警监管系统,健全公安、海关、建设、文物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城市开发建设和老城改造规划,必须征求文物部门意见,确保

  重大文物不遭受毁灭性破坏。二是加大文物市场监管力度。江苏是文物大省,也是文物流通市场比较发达的省份,近年来文物经营行为和民间文物收藏日益活跃,商务、工商、文物等部门要加强对文物流通领域的监管,严格市场准入,整顿文物市场,规范文物流通秩序,同时探索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制度与文物鉴定社会服务机制,依法管理和规范文物拍卖、销售等经营行为,有效引导民间文物收藏。三是加大文物安全防范力度。开展文物博物馆风险单位安全防护设施达标建设,建立文物安全监测平台,完善文物安全管理应急机制,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强文物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实行文物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十二五‛期间,积极创建国家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示范单位),建成 3 个省级文物安全综合管理示范区(示范单位)。

  四、不断壮大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随着我省文物博物馆资源数量的快速增长,文物抢救保护任务日益繁重,现有文博人才队伍不能完全满足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全省文物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不到 1/5,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9%左右。要把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博人才队伍。重点是‚三个加快‛:一是加快重点人才培养引进。加强文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培养一批文物博物馆事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多渠道引进文物博物

  馆行业高层次紧缺人才,优化文博人才队伍结构。健全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促进优秀人才竞相涌现。二是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文物博物馆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文物博物馆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和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文物博物馆机构资质准入制度和文物博物馆专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规范管理并逐步增加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陈列、博物馆管理等门类的从业人员,建立一支具备多学科成分的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三是加快社会力量动员。实施文化遗产解读工程,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文物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加强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建设,积极吸纳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稳步壮大文物保护员队伍和文物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

  五、进一步增强文物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文物工作涉及范围广,政策性专业性强,各地各部门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措施,为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文物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责任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作用,省文物局要切实承担起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各委员单位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各地也要进一步加强

  文物保护机构建设,健全完善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政策保障。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同时不断完善有利于文物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是在财政、税收、用地等方面加强对公益性文博事业的扶持。‚十二五‛期间,省财政继续安排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各省辖市和文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市、区)也要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落实其法定增长要求,形成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文物博物馆经费的机制。三是加强法制保障。根据文物事业的发展需求,研究、制定和修订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我省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江苏省‚十二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分级分层落实责任制,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进度安排,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我省文物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乘着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强劲东风,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江苏文物事业新跨越,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同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 年 7 月 27 日)

 上午文化金融合作推进会刚刚结束,下午我们接着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分发挥运河遗产资源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刚才,省文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旅游局和常州、苏州、淮安、扬州市负责同志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讲 3 点意见。

  一、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和巨大潜力

  大运河全长 2500 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地跨 2 个直辖市、6 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超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去年 6 月,第 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苏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境内大运河全长 690 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8 个地级市。省委、省政府及沿线各市历来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保护,以申遗为契机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和政策支持力度,组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组织机构,编制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加大运河保护专项投入,省有关部门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推动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运河江苏段正成为整条运河中的代表性文化带。

  一条最富内涵特色的文化遗产带。江苏是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申遗点段最多的省份。沿线城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有 9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 149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占全省总数的 65.9%和69.2%。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长 325 公里,占运河全线的 1/3;遗产区 7 个,占遗产区总面积的 46%;遗产点 22 处,占总数的 40%。运河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以及园林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水利航运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

  一条最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带。大运河贯穿江苏南北,大运河江苏段一直是我省主要的内河干线航道,也是南水北

  调东线的主要通道。沿线城市拥有全省 60%的人口、66.3%的经济总量,形成一条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城市走廊。近年来,沿线各市致力于打造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对运河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涌现出常州‚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园、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产业园区等典型案例。沿线城市拥有 8 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 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影视基地,2 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通过研究、挖掘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运河遗产,培育了一批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产品和品牌,促进了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条最具观赏价值的文化景观带。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总量丰富、异质性高,包含自然景观、历史遗存、现代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类型,是中国大运河旅游资源最为集中、品位最高的河段。沿线 8 市均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以扬州瘦西湖为代表的 5A 级景区 13 个,占全省的 76.5%;4A 级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均占全省的 70%以上。各地在运河申遗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并积极推进运河旅游建设,如淮安编制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性规划,扬州、无锡、常州等地均编制古运河休闲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几年来开发出苏州古城、无锡清名桥、常州运河五号、镇江西津渡、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淮安古城、宿迁项王故里、徐州户部山等较为成熟的旅游集聚区,成为

  ‚畅游江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意义

  去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我们推动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 5 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第一,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内涵。上个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对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作出部署,把‚文化传承创新更加自觉‛列为 8 个方面主要任务之一,并对推动形成沿运河文化创意设计特色产业带提出明确要求。大运河已历经 2000 余年历史,是集中展示江苏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堪称‚活的历史博物馆‛。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独特而突出的价值,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沿运河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打造江苏新的形象标识、提升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涵均息息相关,紧紧围绕‚三强两高‛新目标,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举措,凝聚力量,在运河全线率先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有力推动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

  第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推进大运河‚入遗‛后续保

  护管理的重要举措。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开启了大运河保护管理的新阶段。作为大运河核心遗产区域,江苏是运河全线保护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省份。要看到,沿线城乡、水利及航道交通建设与大运河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建设活动严重威胁着运河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景观。今年 3 月,省政府与文化部在北京就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举行工作会商,将江苏大运河‚入遗‛后续保护利用管理列为重要合作事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严格按照世界遗产标准把大运河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使沿线遗产点、段在大运河文化带上进一步焕发光彩。

  第三,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加快苏北地区发展,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最近一个时期,省委、省政府对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系列部署,要求积极构建南北互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大运河串联苏南、苏中、苏北,历史上就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均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方面,推动沿线地区依托运河遗产加快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另一方面,推动运河全线及周边地区加强协调联动,发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在更大范围开展交流合作

  和资源整合,努力实现互动并进、合作共赢。

  三、充分形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体系和整体合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抓住运河申遗成功机遇,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进一步提升大运河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以展现文明、优化生态、繁荣经济、造福人民为目标,以运河遗产资源为支撑,以运河沿线城市为节点,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既彰显沿线城市文化内涵和发展特色,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打造一道纵贯江苏南北的亮丽文化长廊,为全国大运河保护与利用提供创新模式和示范样板。重点抓好以下 3 个方面工作:

  (一)通过加强保护夯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础。我省的大运河遗产多数分布于城市核心区域,遗产保护和风貌控制的难度和压力很大。要恪守《世界遗产公约》,认真贯彻文化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把大运河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一是抓好规划落实。国家、省、市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运河沿线各级政府作为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确定大运河(江苏段)遗产的保护标准和保护重点,制定科学完善的保护、管理和保障措施,并进一步做好规划与交通、水利、环保、城乡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

  城市规划的衔接工作。各地大运河保护组织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指导和检查评估,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规划中九成以上的运河遗产并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地要按照《文物保护法》和大运河各级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落实好保护管理各项任务,使其成为大运河世界遗产资源的有力补充。要严格遵守《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关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联合协定》,进一步协调规范大运河保护工作,促进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跨区域合作。二是推进重点工程。继续推进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将其中价值较高、类型稀缺的运河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加强大运河遗产相关历史文化和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深入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修缮、整治和展示具有典型运河遗产价值的文物点。坚持真实性保护、发展中保护、整体性保护,积极开展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综合整治,依法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运河遗产保护,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改善生态环境。做好非物质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有力传承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加大监管力度。申遗成功并不代表一劳永逸,目前已有德国和阿曼的两处世界遗产被摘牌。各地要高度重视,把申遗成功作为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以加强监管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沿运河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项目审核机制,在保护区域内严格控制影响大运河遗产本体及其景观风貌的商业开发项目,并实行建设项

  目遗产影响评估和遗产监测巡视制度,对损害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查处。

  (二)通过合理利用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和交通枢纽作用。要充分考虑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统筹推进运河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到既妥善保护遗产又尽量发挥运河各种实用功能,以运河遗产的多种利用模式拓展和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一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淮安、苏州、无锡等地建设的运河专题博物馆已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各地要把加强运河遗产公共服务有机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遗产解读工程、保护工程、展示工程,将价值突出、功能完善的遗产点辟为专题展示场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推出寓教于乐的系列展览,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充分发挥运河遗产资源的教化育人功能和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二是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娱乐休闲、健身服务等相关产业,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遗产资源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和文化产业,让运河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真正‚活‛起来。要按照我省加快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意见以及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运河沿线整体规划建设,发挥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众多的优势,鼓励差异化错位发展,建设一批创

  意村镇、创意街区、创意城市以及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到2017 年初步建成沿运河创意设计特色产业带。三是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旅游的品位。要大力推动运河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旅游广泛弘扬运河文化,提升大运河文化带的魅力和影响力。积极利用沿线悠久历史文化、丰富红色文化、浓郁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发高品位、有特色、多样化的沿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办好运河文化旅游节,实施大运河风景路、苏州古城旅游区、淮安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无锡清名桥旅游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畅游江苏—大运河文化之旅‛主题旅游线路,推动跨区域河段廊道的旅游产品开发,努力将‚流动的世界遗产‛打造成世界级运河旅游品牌。

  (三)通过完善机制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部门、地区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统筹推进机制。刚才,省文物局在发言中提出了将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调整更名为省大运河保护和管理市厅际会商小组的建议,会后会商小组办公室要抓紧推进相关工作。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省级会商小组要加强大运河保护管理的统筹指导,做好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并结合‚十三五‛文化、文物发展规划编制,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工作研究;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强与住建、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

  主力军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强化全局意识,明确各自职责,积极参与支持。各地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组织机构也要及时把工作重心转到大运河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上来,加强工作统筹和资源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和工作合力。二是协同发展机制。沿线城市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施主体,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工作计划和推进方案,依托论坛、联席会议等多种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与对接,做到协作开展相关工作、协调制定相关措施、协同实施相关项目,推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三是政策扶持机制。沿线各市要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地区近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有条件的地方可运用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大运河遗产保护,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鼓励开发和推介优秀运河文化产品和项目,利用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及文投集团资源等给予支持。广泛深入宣传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大运河的重要意义和显著成效,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支持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同志在全省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5 年 9 月 30 日)

 上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刚刚结束,下午我们接着召开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统筹资源,大力推进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及海上丝绸之路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刚才,我们观看了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专题片,省文物局、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南京、扬州、苏州、昆山市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工作成绩显著

  世界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代表群体,是人类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立了集体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世界遗产事业由此起步。我国于 1985 年正式加入《公约》成为缔约国,三十年来世

  界遗产申报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遗产总数已达 48项,位居世界第 2 位,仅次于意大利。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文物资源大省。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和国家‚预备名单‛申报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和政策扶持力度,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不少方面有特色有创新有影响,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苏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资源最丰富、最集聚的省份。全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1 座、位居全国第一,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27座、名村 10 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6 座、名镇 7 座、名村 3座,名城名镇总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07 年,我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开展为期 5 年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摸清和梳理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全省复核和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共 20007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833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000余处。多年来,各地依托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1997 年、2003 年、2014 年,苏州古典园林、中国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中国大运河分别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 7,遗产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2 年,国家文物局调整公布《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全国 45 个项目中江苏有 6 项入选。除大运河(江苏段)、扬州瘦西湖及盐...

推荐访问:汇编 文物 领导讲话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