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决定论”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差异分析

时间:2023-09-28 09:56:02 来源:网友投稿

杨鹏程

“学历”一词泛指个体在教育系统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时的学习经历,其在实践中多被视为个体接受我国不同层次国民教育的学习证明。而“第一学历”这一概念在我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并不被使用,只是通常在管理过程中代指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1〕。但在现实生活中,“第一学历”概念上的“滥用”已经扭曲了其真实含义,尤其是发生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故需要重新定义“第一学历”概念。结合当前实践,可以将人才市场中的“第一学历”概念认定为个体第一次接受高等教育时所获得的学历。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使得人才交易更倾向于“买方”市场,招聘方出于成本与效率等方面的考虑,绝大多数都会选择“第一学历”或“最高学历”作为进入标准,尽管这种方法能够更高效地大批量筛选出招聘方所需的人才,但并不符合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要求,教育部也曾发文规定在校园招聘中不得设置“歧视性条款”和将院校、学习方式等作为限制性条件〔2〕。

Bandura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环境、人的内在因素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同时强调单环境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学习行为,个体对环境中人和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同样是决定学习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3〕。这样看来就用人单位的立场而言,对招聘人才进行筛选也无可厚非,学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所处培养环境的优劣与否,高水平的学校向社会输出的人才资源质量会相对较高,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使招聘方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但以“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标准是否合理,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文以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相关影响因素差异,同时结合实践探讨用人单位设置“第一学历”门槛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以期为构建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出口阶段的公平,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择研究对象为硕士研究生群体,主要基于如下考虑,即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录取人数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尤其是报考人数,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增长,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中本专科学生群体对提高自身学历的渴望。报考人数的激增也反映了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受到博士阶段招生人数限制,即使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其继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的机会也较少,多数硕士研究生都会在毕业后陆续走向工作岗位,故其在面临择业时受到群体数量的影响和竞争较大,同时“第一学历”的作用也会更为显著,因此探究硕士研究生选择就业时的前置学历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二)相关变量选取

1.第一学历

本文参考通俗意义上用人单位使用较为广泛的定义,即将“第一学历”界定为个体第一次接受高等教育时所获得的学历。基于现实考虑,用人单位在“第一学历”上的区别并不仅限于不同教育层次,同时还存在于同层次不同水平高校间,因此本文在研究上将“第一学历”层次分为以下五个类别:1=高职高专,2=独立学院本科及民办高校本科,3=非“双一流”建设学校本科(除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高校外),4=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本科,5=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

2.综合能力

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主要是对个人德智体美劳等多维度能力的测量与评估〔4〕,总体来说,目前关于综合能力的考察多从能力与成果两方面进行研究。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将学生内外学业表现作为综合能力衡量指标,即包括硕士研究生内在求学动机与外在在学表现。借鉴现有研究的测量指标,将学生的读研目的视作内在求学动机,将在学表现分为学习投入、学习收获与科研成果三个维度。

(1)内在求学动机

学生考取研究生时的动机能够显著预测其成就动机水平〔5〕,进而影响学业成就。内在求学动机代表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目的,具有不同读研动机的学生对待学习时的态度也有较大差距〔6〕,因此本文借鉴林丽玲等人的研究〔7〕,将读研动机分为从众盲目型、就业导向型与自我提升型三类。学生在关于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想法上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本研究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动机进行分析。

(2)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指个体在学习或研究中表现出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其内涵包括活力、专注与奉献〔8〕。个体的学习投入水平代表其在学习过程中所甘愿为之付出的精力多少,同时学习投入水平的高低会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9〕,因此选择学习投入来衡量不同“第一学历”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本文采用方来坛等人〔10〕对Schaufeli等开发的学习投入量表译制版作为测量依据,包括活力(6道题目)、奉献(5道题目)、专注(6道题目)三个维度共计17道题目。计分采用Likert5点计分,没有反向计分题项,选项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者在此维度的投入水平越高。基于研究的调查数据,各分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861~0.889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1,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969,P=0.000,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学习收获

硕士研究生学习收获指学生在学习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既定目标的达成程度〔11〕。如果学习投入检验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那么学习收获则是衡量学习效率的指标,态度是能力的一部分,但能力还需要靠其他多种维度衡量,因此借鉴肖敏等人的研究结论将学习收获的测量标准界定为通用能力提升的程度〔12〕,包括团队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表达与报告能力等六种能力的提升情况。计分采用Likert5点计分,选项从1(没有提高)到5(很大提高),得分越高表示硕士研究生的通用能力提升程度越高。基于研究的调查数据,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9,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877,P=0.000,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4)科研成果

由于样本来源学校层次不同,硕士研究生的成果并不能简单地以课程成绩进行衡量。虽然当前各高校逐渐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只关注量化成果不甚全面,但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依旧是学生在学期间最为直观且客观的成果展现。综合各高校对研究生评优评先相关规定,归纳出衡量科研成果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普通论文发表情况、高质量论文发表情况(包括国内外核心期刊)、课题参与和申报情况。考虑到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以及不同学科发表难度,本文借鉴牛晶晶等人的研究对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进行赋值,人文社科类专业论文成果=普通论文篇数*0.3+高质量论文篇数*0.9,理工农医类专业论文成果=普通论文篇数*0.4+高质量论文篇数〔13〕。

3.影响“第一学历”的因素

为了更好的探究不同“第一学历”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差异,本研究拟设置一定的前置变量,用以探讨造成学生学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以期为缩小学生能力间的差异提供思路。

基于前人研究,家庭资本可能是学生产生“第一学历”差异的重要因素,家庭资本源自社会资本理论,是应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家庭相关问题的体现。法国学者布迪厄根据资本在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形式将其区分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同时指出资本之间是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的〔14〕。美国学者科尔曼于1966年向美国国会递交了社会学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即在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后发现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不是学校的物理条件,而是学校的社会构成,即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有学者指出,家庭资本中的不同维度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也不同〔15〕。根据已有文献定义,本研究将家庭资本界定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16〕;
在各维度的测量上,以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文化资本的指标,以家庭收入在当地水平作为衡量经济资本的指标,以家庭人际网络广泛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17〕。

(三)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清洗,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其次,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频率;
最后,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主要分析“第一学历”在综合能力各维度上的差异以及影响“第一学历”的因素。

(一)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调研工厂等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1120份,剔除答案为“一字型”或“Z字形”以及干扰项作答错误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911份,回收有效率为81.34%。其中,女生453人(占比49.73%)、男生458人(占比50.27%);
硕士一年级359人(占比39.41%)、硕士二年级(三年制)429人(占比47.09%)、硕士三年级/二年级(两年制)123人(占比13.50%);
学术型硕士618人(占比67.84%)、专业型硕士293人(占比32.16%)。

(二)差异性分析

在进行差异性分析前,首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发现各因变量均不满足正态分布要求,因此不能选择单因素ANOVA检验。同时由于自变量“第一学历”为多个独立样本分组,故选择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Kruskal-Wallis H检验(K-W检验)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不同的“第一学历”在内在求学动机、学习投入、学习收获及科研成果维度上的差异显著,但此结果只能证明“第一学历”五个组别中至少有某两个组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考察究竟是哪些组别间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不同“第一学历”在各维度上K-W检验的两两比较。

表1 不同“第一学历”在综合能力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1.“第一学历”学生在内在求学动机上的差异

因为自变量“第一学历”为多个独立样本分组,上述结果只能证明“第一学历”五个组别中至少有某两个组别在综合能力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考察究竟是哪些组别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样本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由于未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研究将采用Bonferroni法对综合能力的各个维度按照“第一学历”进行两两比较,如表2所示。差异检验结果限于篇幅,只展示较为显著的两两比较结果。

表2 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内在求学动机的K-W检验

由表2可知,“第一学历”为高职高专和其他高校本科的学生内在求学动机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独立学院与民办本科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非“双一流”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前置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内在求学动机水平显著较高。

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结论不同〔6〕,原因可能是院校层次划分维度上的差异。但本文认为,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剧增与就业形势的严峻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大多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出于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身未来工作时的择业竞争力,或是出于从众、逃避心理选择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而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更可能将自我提升视作求学动机,因此高职高专、非“双一流”高校本科和“双一流”高校本科学生的内在求学动机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是合理的。

2.不同“第一学历”学生在学习投入上的差异

对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生求学动机进行K-W检验,如表3所示,高职高专与非“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生在学习投入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由于培养环境的不同,层次较高的高校会拥有更好的学术平台与隐形资源,其学术氛围也较好,而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18〕,当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会不自觉受其影响从而加大学习投入力度。

表3 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K-W检验

以往学者在研究不同学历或高校层次学生综合能力差异时,往往倾向于结果导向,如专业排名〔19〕、学业成绩或学位论文〔20〕等便与量化的因素,但本文认为认真对待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投入水平作为衡量学生面对学习时所甘愿付出的精力多少,更能代表个体面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时全倾全力的态度,因此将此维度作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用以更为全面地衡量硕士研究生的外在表现。

3.不同“第一学历”学生在学习收获上的差异

非“双一流”本科高校学生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生在学习收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本研究将学习收获维度界定为相关能力的提高程度,个体在接受教育的一段时间内所感知到自身能力的提高,可以代表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就同等毕业目标而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目标所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会更多,其往往来源于层次较低的高校,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其能力高低,本研究认为在同等时间内吸收知识的多少才是较为客观衡量综合能力的因素。

表4 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习收获的K-W检验

相较于学术科研能力,团队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条件可能会同样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在考虑硕士研究生面对择业时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时,应立足于用人单位的角度,探讨真正能够吸引招聘方的有利条件。

4.不同“第一学历”学生在科研成果上的差异

分析不同“第一学历”学生在科研上的差异,如表5所示。其他高校本科学生的科研成果水平与其余各层次高校均呈现显著差异,在对标准检验统计值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他本科高校学生科研成果水平低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显著高于高职高专与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这一研究结论与现有观点不同〔20〕,可能是对变量赋值观点上的不一致所造成的,但也有研究表明,高校间不同的培养环境也会造成学术产出上的显著差异〔21〕。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更有可能倾向于选择层次跨度不大的高校,同时基于本研究数据,“第一学历”院校与硕士就读院校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306,P<0.001),因此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生科研成果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是可以接受的。

表5 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K-W检验

科研成果的衡量指标在当前研究中多以论文、专利、著作等形式存在,每位学者对此界定各不相同,难以找到较为公认的标准,这也是造成学者间结论存在差异的原因。由于数据分析结果只能形成对社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判断,不能形成对社会现象中因果关系的解释,所以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也要考虑现实因素。

(三)影响“第一学历”的前置变量差异性分析

探究“第一学历”在学生综合能力上差异的同时,本文考虑增加可能导致不同“第一学历”的前置变量,试图发现产生“第一学历”差异的重要因素,以期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提供一定的启示。当前研究中已有学者探究了家庭资本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22,15〕,而学生的学业表现又会直接影响高考成绩,进而使“第一学历”产生差异〔23〕。

由于家庭资本及其各维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要求,因此依然使用K-W检验不同家庭资本在“第一学历”上的差异,如表6所示。不同家庭资本在“第一学历”上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家庭资本中维度水平不同,其在“第一学历”上的差异表现也不同。经济资本并不会显著导致“第一学历”产生差异,而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会对“第一学历”造成显著影响,其中又以文化资本影响较为显著。

表6 不同家庭资本在“第一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基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教育的不平等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人们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不平等,其中文化障碍已经成为造成不公平的核心要素,当前学者们的大量研究〔24~25〕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一方面,家庭文化资本的不同意味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思想会更为积极,更善于营造积极的家庭学习氛围,更有可能为子女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经济资本在家庭资本中对学业成就产生的作用逐渐弱化〔26〕,文化资本的获得相较于经济资本的积累相对简单,这也是文化资本起较大作用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历”不同的学生会在综合能力各维度上产生差异,虽然与前人部分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基于现实考虑,“第一学历”上的差异体现了培养环境与资源上较大的不同,而学生所处的学术环境又会影响其对待学术的态度及科研生产力〔27〕,因此,“第一学历”不同的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出现差异这一结论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要保证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公平权益,同时也严禁用人单位规定“歧视性条件”,这些举措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毕业生的基本权益。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为了自身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招聘方都会倾向于选择较为优秀的生源,这样不仅能够削减招聘成本,同时也能降低所招聘人才能力产生落差的风险。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高等教育前置阶段有所不同,其培养的并不全是实践应用型人才,而是更多倾向于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导致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较大的供求差异,这种差异才是真正导致“第一学历决定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并不完全契合用人单位需求,因此,用人单位方面只能考虑以较为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人才筛选。为了尽可能消除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使硕士毕业生尽可能享受到较为公正的择业机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就业公平政策监管力度

针对硕士研究生群体而言,其前置学历的差异较大,同时同一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受制于前置学历的影响,不能与同专业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情况仍十分严重〔28〕。尽管政府层面就高等院校毕业生出口公平出台的政策不胜枚举,但在实际操作时仍会有部分用人单位增加一定的限制性条件,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政策先行,但监管措施力度并不大,政策无法对用人单位形成较为显著的威慑性作用,这才使得就业市场乱象横生;
另一方面,“学历至上”的观点已经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深入人心,以至于无论是普通公民亦或是用人单位,都会出现类似于“高考公平,最能代表个人能力”的传统偏见。

基于此,政府应组建专门机构用以监管就业市场运行是否合规的情况。考虑到政府部门人力与资源的紧缺,可以联合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高校毕业生“春招”“秋招”时进行合理监督,初步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保证毕业生享受应有的公平择业权利。观念的偏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生改变的,因此要先行建立起严格的规范制度,才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净化就业市场,纠正错误观念。

(二)高校积极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

硕士研究生同样是学生群体,接触社会就业岗位机会并不多,其关于核心就业竞争力的观点多来源于社会舆论或他人经验,当其真正准备踏入就业岗位时,难免会出现想法与实践上的落差。虽然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近年来发生较大的增加,但博士招生人数的规模相比之下变动幅度较小,这就意味着大量的硕士研究生会选择走向工作岗位,真正继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的学生仅是少数。面对这一现象,高校需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对现有的培养方式进行适度调整,不仅关注毕业学生要求的达标程度,更要帮助毕业生建立起清晰的职业规划。针对想要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可以多联系相关企业安排硕士研究生就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究竟什么能力是用人单位真正需要与青睐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心态的积极调整及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利于学生自身认识到核心就业竞争力。学校水平处于劣势的高校,更应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来弥补学历上的差异,不仅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同时培养用人单位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全面客观的人才评价机制

用人单位在招聘硕士毕业生时,应打破传统“学历至上”的评价标准,因为这样既不符合政策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学习付出的一种否认。受制于硕士阶段各高校的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所能得到提高的最显著能力就是科研学术能力,学术能力固然能代表个体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但用人单位真正所需的究竟是不是学术能力较高的人才,这还要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实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考量,建立起符合自身要求的能力认定机制。因此,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更为丰富多样的考核指标对所需人才能力进行评价,在筛选阶段,接纳所有学生参加面试是不现实的,可以设置不同维度的考核,形成较为全面的能力测试,并根据实际赋予不同的权重,但不能将学历作为唯一考量。可基于自身单位需要将学生的学术表现视作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代表、将参与各类语言类活动的情况作为代表其口头表达与报告能力的考核、将实习经历视作其实践能力维度的表现等,进而形成一种全面科学的、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评价机制。

(四)唤醒硕士生自身内生性动力

根据本文数据分析结果,不同“第一学历”的学生在学习投入的水平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硕士研究生由于学习方式不同于前置学习阶段,更需要较强的自控力来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此阶段外界诱惑对自身学习动力的影响更大,就需要个体具备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无论个体出于何种动机选择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都会希望自身能够获得更为优越的未来生活,尽管出身不同,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这就意味着不能根据一时的水平决定未来的发展高度,现有大量研究也证实了在不同的环境中个体内生性动力对个人发展的显著作用〔29~30〕。因此,个体在面对外界的劣势情境时,更应调动自身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自我发展。这一点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师的耐心指导与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周围群体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学校资源上的充分供给等,都是影响个体产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激活要素。作为硕士研究生个体而言,可以通过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持续积累每一次进步的成就感、开发自身所擅长的领域等措施来坚守“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本心。

猜你喜欢硕士学历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4期)2022-09-06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反歧视评论(2021年0期)2021-03-08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疯狂英语·新悦读(2020年1期)2020-02-20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知识无力感东西南北(2015年9期)2015-09-10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就业与保障(2015年9期)2015-04-17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

推荐访问:学历 决定论 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