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汇编1(精选文档)

时间:2023-10-08 14:36:02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三一轮复习的第1篇高三的课一般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到高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阶段,通过高中数学复习,学生要能检测出知道什么,哪些还不知道,哪些还不会,因此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弄清那些已懂那些还不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一轮复习汇编1,供大家参考。

高三一轮复习汇编1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1篇

高三的课一般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到高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阶段,通过高中数学复习,学生要能检测出知道什么,哪些还不知道,哪些还不会,因此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弄清那些已懂那些还不懂,增强听课的主动性。现在学生手中都会有一种高中数学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要把例题做一遍,做题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

对高中数学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2篇

第一章 物质的量

本章综述

本章内容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应用特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应用;二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有关推论;三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本章内容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涉及面广。

本章知识概念多,与学科内知识联系较多,牵涉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计算问题,以及物质的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等的计算。

本章不仅是化学计算的核心,也是数、理、生、化等相关学科计算的“桥梁”,比如物理学中的气态方程、分子质量的计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的估算等。

鉴于本章知识是历年高考之热点,复习时应予以特别重视: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的概念,加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二是要建立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算体系,正确灵活地运用以物质的量为枢纽和其他量的转换关系。

第一讲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

知识理解:

(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掌握技能:

(1)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气体体积、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命题趋向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是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热点。从高考试题看,此类题目多为选择题且题量和题型保持稳定,命题的形式也都是: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判断和计算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具体涉及以下内容:①已知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体积求粒子的数目或比较其粒子的数目大小;②已知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求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数目或比较其粒子的数目大小;③已知粒子的数目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浓度或溶液的浓度;④物质在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时电子转移的数目。试题在注意有关计算关系考查的同时,又隐含对某些概念的理解的考查,试题虽然计算难度不大,但概念性强、区分度好,预计今后会继续保持。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题型常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的热点通常是:已知同温同压(或同温同容)下不同气体的某些条件,推断或比较其物理量的大小;或者根据反应原理、阿氏定律推断气态产物或反应物的化学式。

考题荟萃

(20XX·全国·7)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1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

原子数 密度

质量 质子数

(20XX·上海·3)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碳酸钠中NA个CO32-

OH-含NA个电子

重水(D20)中含NA个中子

标准状况下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20XX·苏粤·1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常温常压下,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的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

常温常压下,48g 0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20XX·广东)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烷所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NA

常温常压下,4g氦气所含有的中子数目为4NA

标准状况下,单质溴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

电解食盐水若产生2g氢气,则电子转移数目为NA

(20XX·广东)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3H6

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20XX·广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气体含有×1023个O3分子

常温常压下,气体含有×1023个NO2分子

·L-1CuCl2溶液中含有×1023个Cu2+

标准状况下,含有×1023个H2O分子

(20XX·苏粤·25)取一定量的Na2C03、NaHC03和Na2S04混合物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标准状况),然后加入(OH)2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溶液中过量的碱用 mol/L盐酸恰好完全中和。计算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20XX广西理综8).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NA

标准状况下,所含的分子数为

所含的电子数为1NA

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NA

(20XX广西理综)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0XX全国理综9).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cm-1,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300mL该溶液中Cl-离子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20XX重庆理综7).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mol/L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中氢离子均为

标准状况下,氦气与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重水(D2O)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20XX江苏6、)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1023mol-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L-1CH3COOH溶液中,CH3COOH分子数为×1023

与H2O反应生成(标准状况),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2××1023

S8单质中含有的S—S键个数为×1023

S8分子结构

N2中所含的分子数为×1023

(20XX上海)某非金属单质A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B。B为气体,其体积是反应掉氧气体积的两倍(同温同压)。以下对B分子组成的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有1个氧原子 有2个氧原子

有1个A原子 有2个A原子

(20XX上海)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NA

中含有的离子数为2NA

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4NA

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20XX广东)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3H6

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答案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回归课本、主抓基层,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主体知识体系;加深理解、提高识记、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复习内容

必修1《经济生活》

必修2《政治生活》

必修3《文化生活》

必修4《生活与哲学》

(注:关于选修内容根据当年考试说明)

三、复习时间及课时安排

(上一年年8月——次年年1月)具体如下:

(注:一轮复习期间因涉及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部分假日等,故本计划将根据实际时间与教学需要而适当调整。应届班和复习班的进度也稍有不同)

四、复习事项

1、目标:着重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通过第一轮复习,要达到: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学会辩证的思维方法。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观察、分析简单的生活实例和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2、总要求: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按单、节或每课知识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五、具体要求

1、知识复习要求:

(1)按高考考点复习。弄清每一考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或原理,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

(2)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或从新的角度整合知识体系等。

(3)把握重点知识,包括高考重考点、易错点知识。

(4)增添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知识的变化。

2、知识训练要求:

加强双基训练,做到每节一练,每课一检测一练习,每单元一检测。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4篇

1、知识点是一个方面,考试技巧又是另外一个方面。选择填空题比较简单,可能只有一个知识点,要确保不失分。数学计算题要认真过程很重要,不要在数值计算上犯低级错误。证明简答一定不要遗落关键步骤。实在有问题做不出来可以两边推理,可以找到关键步骤。

2、拿到一道题,试着用老师讲的知识点去解答,如果不能解出来,那么翻看答案,对于数学答案中出现的概念,公式全部回去看课本,具体做法参照第一步骤,等到这些全部弄懂,你再不看答案做一次,如果还是不能完全做出,再重复做,知道你能思路完全清晰做出来为止。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5篇

制订一个合理的预习计划

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仔细揣摩教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玄机,完成课后练习,争取带着疑问入校,激发入校后的求知欲,尽快地让数学成为你的知心朋友。

做好新旧知识的对比。

应力求做到新的概念、定理,都要先复习之前高中数学学过的知识,把它贯穿在高中课程中,使新旧知识互相促进,共同巩固,达到知识的深化与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初中阶段感兴趣的高中数学难题,回顾老师扩展的数学知识,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享受攻难克艰的乐趣,感受高中数学的魅力。

关注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进一步学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比如:类比法——引导我们探求新知;归纳猜想——我们创新的基石;分类讨论——化难为易的突破口;等价转化——解决问题的桥梁。

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话,那么从一开始你就走在了前面。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如果你比其他同学适应得快,那么无疑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从而形成一个增长的良性循环。

高中学习中的常用知识。

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平面几何等,力求在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方面恰当进行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都可以在书上或网上找到),同学们要自主学习和思考,做一做相关练习题,打好基础。总之,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希望同学在学习中能够多思考、多总结,达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6篇

为了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总结往届高考复习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本着全面、系统、扎实、有效的原则,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点面结合,理清脉络,夯实基础。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政治一轮复习,主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对基础知识掌握做到全面不留死角,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全面性,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重视重复记忆。

二、加强集体备课,精心研究两纲,把握高考动向。

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坚决落实学校关于集体备课精神,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把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打群体战,决不孤军奋战。我组教师大都是带过几届高三的老教师,在高考试题都有研究,所以,要加强学科内的备课交流。同时,认真研究教材,深入研究考纲,把握高考动向。考纲不仅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我们的复习指明了方向。老师要加强对《考试说明》《课程标准》的认真研究。复习中深入研究20XX年及20XX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较为规范的、科学的练习题,训练答题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技巧,发展思维能力。

三、突出课堂,重在落实,追求实效。

课堂教学是整个政治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尤其素质教育形势下,课时数减少,时间紧,任务重,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过程,向每一分钟要质量,向每个知识点要分数,向每一道题要技巧。

第一,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落实。

第二,强化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第三,教师要精讲点拨。抓住主线,突出重点,把握好逻辑关系。

第四,随堂练习,有效训练。针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训练是对这节课实际效果的检验,也是复习课中非常必要的环节。

四、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审题答题能力。

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题型的设计及难易程度都适中,但学生的得分并不高,主要是学生对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的不够完整清楚,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不够准确,专业术语表述的不够规范,也缺少对题型的强化训练。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等;要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要用好每一节课,第一轮训练要专题知识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以专题训练为主。专题知识训练能反复强化知识点,使学生能拓宽视野,稳扎稳打,综合训练又能让学生有全局意识,并可及时查漏补缺,发现薄弱环节;在训练中还要加强文字书写规范性的训练,下功夫练字,提高书写水平,答案设计要美观、合理;在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基础题,高考试题难度结构为容易题(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高难度题,比例是:3:5:2,要在高考中获胜,必须把握好基础题目;要全批全改,当天的作业、测验争取当天批阅,第二天讲解。

五、总体时间安排:

20XX年8月27日------9月27日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

必修一《经济生活》前两单元知识检测

20XX年9月28日-----10月28日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八课)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十课、第十一课)

必修一《经济生活》三四单元知识检测

必修一《经济生活》全书知识框架构建及高考题强化

20XX年10月29日----11月8日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

必修二《政治生活》前两单元知识检测

20XX年11月9日----12月1日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九课)

必修二《政治生活》三四单元知识检测

必修二《政治生活》全书知识框架构建及高考题强化

20XX年12月2日----20xx年1月2日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前两单元知识检测

20xx年1月3日----寒假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课)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书知识框架构建及高考题强化

20xx年春季开学-----20xx年3月10日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前两单元知识检测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七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九课、第十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三四单元知识检测

必修三《文化生活》全书知识框架构建及高考题强化

备注

(1)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是高考的重难点,且分值较多,故时间相对较多,而必修二《政治生活》和必修三《文化生活》内容较简单,相对时间较少。

(2)一轮复习过程中,要穿插综合题的训练,加强高考模拟题训练力度。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7篇

一、确立工作目标

目标是方向,是奋斗的动力,政治课复习必须立足双基,着重培养能力,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突出学科尖子生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力争更好。

二、理清工作思路

1、研究高考,把握教学方向。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把握高考的走向,以便指导自己的复习工作。

研究高考,把握教学方向是实现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考纲》,研究高考试题,广泛收集高考信息,组织学生集中学习,使学生在初步了解政治科高考的题型设计、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评分说明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1)一轮后的专题复习:通过这轮复习,使教学内容主题化、综合化,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研究,以专题知识的复习带动基础知识的巩固,最终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力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专题复习要增加一定量的练习,在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主要通过综合练习的形式整合知识,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要特别注重时政热点材料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高屋建瓴,通盘考虑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联系。

(2)一轮后的练习:

进一步加强综合训练,精心做好试题的评讲工作,并及时关注有关高考信息,进一步关注社会热、焦点问题;

2、规范过程,优化教学环节

(1)重视基础知识,学会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

高考非常强调能力,但能力总是从基础知识切入,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基础知识,能力提高无从谈起。

(2)在复习中要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对于有些知识点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和迁移,学会举一反三,把相似、相近的知识联系起来。

(3)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育。

3、实行集体备课制度。首先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材,掌握知识重点,把握知识体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把好课堂阵地,在备好教材的同时,注重备学生、备教法。

4、从阶段特征、知识结构、高考回顾、课堂讨论与思考、巩固练习和质疑与反思等方面加强学生对单元知识体系的把握和能力的提高。

5、注重对学生进行审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举一反三,以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

(1)审题技巧。审题准确了,思路也就明朗。

(2)答题技巧。对待材料解析题,要引导学生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然后将材料分清层次,再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将问题、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挂钩,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教材或材料中。及时、认真做好练习的批改和评讲工作。对每份练习及时批改,及时统计,作好分析,及时评讲。

(3)加强对学生答题的训练,提高应试水平。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技巧,答题规律的把握,同时要训练学生答题的格式,书写,答主观题要做到术语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以增加非智力因素得分。

6、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明确高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高考目标。

7、做好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工作,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8、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增强面对高考的勇气和决心。

9、加强文综训练,让学生熟悉时间的安排和分布。

具体教学安排

(一)20xx年1-3月下旬

1.完成教材知识的专题复习。

2.做好高考文综练习卷以及历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熟悉高考模式。

3.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尖子生的成绩及班级整体实力。

(二)20xx年4月~5月中旬

1、全面复习巩固,完善知识体系,把握高考思路。

2、查漏补缺(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挖掘学生潜能。

3、进行各种综合能力测试,加强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

(三)20xx年5~6月

1、回归课本,整理纠错本。

2、心理调适。

我们相信通过本组同志的努力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层次和水平,在高考中,政治学科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8篇

许多学生基本是哪科老师抓的紧就做哪科作业,尤其地理作业更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其实,通过作业可以检验、深化、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理论,并且熟练地运用这些概念、原理、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时一定要训练自己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答题时要用到课本中的那些要知识点,同时也要注意除课本上讲过的知识点外,还应该根据题目要求增加那些方面的内容,这样就能够较好的进行课本知识的迁移。

对于试题,各类题只要透彻地分析一题,把这题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任何一题时要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9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背景:

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字词:

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唿。

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富贵:指富贵的人。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瞷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蚤:通“早”。

施: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

卒之东郭墦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

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

道:方法。

讪:讥讽。

中庭:庭院中。

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骄:骄傲。

希:通“稀”。

练习题: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餍酒肉而后返。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餍酒肉而返;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之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10篇

明确考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复习目标:使学生在微观上按照考纲要求的知识条目逐章、逐节、逐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从宏观上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策略:第一轮复习应按考点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

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把屋考试方向。

认真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型及要求;
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

首先,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本为本,坚决、踏实地抓好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首先自行整理每章节的知识体系,每节课利用10分钟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其次,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略)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

再次,要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和综合。

(3)精讲多练,实行考点练习。

通过考试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教师教学中的空档,查缺补漏。

(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学生解题时能遵循这样的思路:

第一、阅读题目和设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

第二、阅读材料,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第四、思考基本的答案要点。

第五、规范地组织答案。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11篇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升,今天向您介绍一些实用的好习惯,供参考。

01、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要稍不如意就怀疑老师、埋怨环境。

02、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方法。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

03、专心听课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就算预习过也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要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04、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是看,“察”是想,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以及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05、善于提问的习惯

要有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06、切磋琢磨的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

07、仔细审题的习惯

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培养从作业和考试中发现自己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08、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它是有规律的,必须有计划地不间断地复习每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09、整理错题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整理,并找到相关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以便找到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10、客观评价的习惯

考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12篇

实验联想法

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实验的忠实和本质的描述,是实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依据化学实验来记忆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最行之有效的。

例如,在加热和使用催化剂(MnO2)的条件下,利用KClO3分解来制取氧气。只要我们重视实验之情景,联想白色晶体与黑色粉末混和加热生成氧气这个实验事实,就会促进对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反应规律法

化学反应不是无规律可循。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等反应规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里再强调一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如,FeCl3是较强的氧化剂,Cu是不算太弱的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总是首先发生在较强的氧化剂和较强的还原剂之间这一原则,因而两者能发生反应:

2FeCl3+Cu=CuCl2+2FeCl2

而相比之下,CuCl2与FeCl2是较弱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因而它们之间不能反应。

索引法

索引法是从总体上把学过的方程式按章节或按反应特点,分门别类地编号、排队,并填写在特制的卡片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方程式系统。利用零碎时间重现这些卡片,在大脑皮层中就能形成深刻印象。

编组法

索引能概括全体,而编组能突出局部,是一种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的表现形式。两者相互补充,异曲同工。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13篇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 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

学好高中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声、光、电多管齐下,老师可以借此把一些知识讲得更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更深。

(4)适当看一些科普类的高中数学书籍和文章

可以看看一些建筑物的外形,它们被平面所截出的曲线往往就是各种圆锥曲线,很多文章对此都有介绍;还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

理解知识放首位。

比如:学集合的时候,怎么理解交、并、补呢?交、并、补是运算,而运算要定义在某个集合之上,所以交、并、补这三种运算定义在哪个集合之上呢?我们把所有的集合放在一起,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里的元素是集合,还要注意:我们约定采用ZFC公理体系,其中的正则公理可以将“罗素悖论”排除在外.下文不再重复这个约定),记为M,交、并、补就是定义在集合M上的运算。而运算首先要满足封闭性,所以这三种运算的结果,都是一个集合。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14篇

1、理清知识系统。

这有利于同学们明确复习的目标,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并在答题时更好的寻找解题依据。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和文言文知识系统等。而小系统就是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第一轮复习时要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

2、要注重利用教材。

因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中的主干就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像一些文言文、诗歌、文学常识等就是完全考察教材中的内容。而对教材加以熟悉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调整心态。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就要求学生要调整好学习的心态,不能因为短期内成绩没有提高而放弃。只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学习时多加些细心和耐心,成绩的提高就会指日可待。

小编推荐:高三低谷时期怎么调整心态调整心态的窍门

4、语文考试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古代诗文、现代文阅读写作四个考点。

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做专项训练,这种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更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进行整合练习,这样做会事半功倍。

高三一轮复习的 第15篇

一.有机物的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Degreeofunsaturation),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用希腊字母Ω表示。规定烷烃的不饱和度是0(所有的原子均已饱和)。不饱和度是计算有机物的分子式和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式的相当有用的工具。

不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时

(1),对于一般的只含C、H、O的有机物,可利用公式

Ω=(碳原子数×2+2—氢原子数)/2,式子的意义为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或醇的氢原子数与该有机物中氢原子数之差的一半,即将该1mol有机物完全加氢还原成烷烃或醇所要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

(2)对于含有N、P等三价原子的有机物(不包括硝基化合物或磷酰基化合物),可将其补成(NH)或(PH),然后便可应用公式;

(3)对于有卤原子取代的有机物,可先将卤原子化为氢原子再应用公式;

(4)对于碳的同素异形体(如C60),可将氢原子数视为0,然后应用公式。

已知有机物的结构时

(1)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即一个双键和一个环都缺一个氢,一个三键缺两个氢。苯环可看作一个双键加上一个环,其不饱和度为4;求出不饱和度后,利用公式的变形氢原子数=碳原子数×2+2—不饱和度×2可算出氢原子数;

(2)结构中含有N、P等三价原子(不包括硝基或磷酰基),计算出不饱和度后,应在得到的氢原子数后再加上N、P原子的数目;结构中含卤原子,得到的氢原子数应减去卤原子的数目。

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推导

推导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步骤为:

确定有机物的碳原子数并求出有机物的不饱和度。根据所得到的不饱和度作出大致判断。

分析已知的条件,确定有机物的基本类型。一般来说,一个不饱和度能对应一个碳碳双键、一个羰基(醛基)或一个环;而当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大于4时,首先考虑苯环;然后再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消耗的NaOH的量等”,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

确定碳链的结构和取代基的位置。尤其要注意分子中的对称因素,如题目中给出的“有几种一卤代物”“有几种不同环境的C、N原子”等,从而确定异构体的结构。

对得到的异构体进行检验,确认其分子式与原有机物相同且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三.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substitutionreaction)

定义:有机化合物物受到某类试剂的进攻,使分子中一个基(或原子)被这个试剂所取代的反应。

说明:一个取代反应的必然满足A(+B)=C+D的形式,即反应物不一定有多种,但生成物至少有两种;高中阶段所学的卤化、硝化、磺化、酯化、各种水解、氨基酸成肽键、醇的分子内脱水等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additionreaction)

定义:有机化合物中的重键被打开,两端的原子各连接上一个新的基团的反应。

说明:加成反应中有机物不饱和度一般会减少(双键异构化成环的反应除外),常见的加成反应有:加氢、加卤素(注意二烯烃的1,2加成与1,4加成)、加HX、加水等。

消去反应(eliminationreaction)

定义:使反应物分子失去两个基团或原子,从而提高其不饱和度的反应。

说明:消去反应的生成物必然多于两种,其中的一种往往是小分子(H2O、HX)等。高中阶段里所学的两种消除反应(醇、卤代烃)都属于β-消除反应,发生反应的有机物必然存在β-H原子,即官能团邻位C上的H原子。注意不对称化合物发生消去反应时往往会有多种反应的取向,生成的化合物是混合物。

氧化-还原反应(oxidation&reductionreaction)

定义:有机反应中,得氢或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失氢或得氧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说明: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一般只针对参与反应的有机物,而不讨论所用的无机试剂,因而在有机反应类型中二者是分开的。常见的氧化反应有:加氧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为Cu、Ag等)、烯烃、苯的同系物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烯烃的臭氧化和环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等。高中阶段所学的还原反应有醛、_的催化加氢反应、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反应。

聚合反应(polymerization)

定义:将一种或几种具有简单小分子的物质,合并成具有大分子量的物质的反应。

说明:高中阶段所学的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前者指不饱和化合物通过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应;后者指多官能团单体之间发生多次缩合,同时放出低分子副产物的反应,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