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一轮复习24篇(完整)

时间:2023-10-16 09:52:01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一轮复习第1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一轮复习24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一轮复习24篇

历史一轮复习 第1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制钱谷,设转运使。

B: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总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A: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B: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历史一轮复习 第2篇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背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胡惟庸专权。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和宰相,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③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背景: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措施: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③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

①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两大矛盾斗争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直至丞相被废除

③个别例外的情况: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元朝以中书省代替三省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②消极影响

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形成暴政和腐败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思想 ,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以明中期为界,上述影响:积极影响为主(前);消极影响为主(后)。


历史一轮复习 第3篇

一、要适度拓展复习内容

适度拓展复习内容,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一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一是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一是体现山东省地方特色的内容。可以专题或试题的形式加以落实。

二、精选试题,搞好定时训练

历史题目的设计应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尽量模仿或超越高考样题、样卷,从内容到形式保持基本的相似性。题目设计的途径一靠自主创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来主义。其中,改造利用应是主要的方式,要严把审题关,要特别注意各地市统考试题的搜集、利用。

三、学情分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与新授课相比有些明显的特点,比如大容量,快节奏,难度大,范围广,方法多,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联系。但学生学生在高一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不成熟,所学知识经过时间的沉淀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对课本比较陌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零散,不能正确提取知识,审题能力较差,解题不规范,缺少方法,不会联系,缺乏题后反思总结。

所以高三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适应一轮复习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复习策略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一轮复习 第4篇

1、以通史构建历史的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解读和运用训练

一轮复习以通史的体例进行复习,把握历史的时序性,和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由原来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转变为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等方面强化记忆。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的阶段特征中进行理解和记忆。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试着理清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教材进行整合,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以保证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内容,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学科本质

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依托于教材,切忌死记硬背,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扫清知识死角,把教材吃透,把书本读厚。历史学科在命题时越来越回归历史学科本质,通过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教材的研究,加强历史探究问题的能力,回归历史学科本质。

3、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总结常见题型的分析思路

在题型训练的过程中,突出关注高考四项基本能力,尤其强化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能力训练。学会变换历史场景,把握历史的细节,学以致用。在复习完每一章节或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自己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历史一轮复习 第5篇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历史一轮复习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__,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__。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历史一轮复习 第7篇

联系知识,融会贯通

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历史时一定要善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一是纵横联系。纵,是从时间角度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要连贯把握,不可前后割裂开来;横,当然是从空间角度讲,同一时期同一历史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要学会横向比较联系。

二是中外联系。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复习中国史时把历史现象或事件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学习世界史时要联系到中国。如复习列强侵华史,就要联系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同。再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那就要联系到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机遇等问题。


历史一轮复习 第8篇

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

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攻破重难点知识

高考复习当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常考知识,恰恰是同学们的不足之处,而这类知识课本也没有相关的正面的系统表述,这样的知识应该说既属于重点知识,更属于难点知识。要攻破这类重难点知识,学生们应在贯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

三、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

历史一轮复习 第9篇

归纳整理,将所学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根据各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比如:人类社会历史无论是哪一个历史阶段,都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表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人类历史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分类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等三大方面。这样的知识归纳分类,集合成一个个专题,理清头绪,便于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一般来讲,首先我们可依据历史知识门类从纵向重组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历史知识组成一个大专题,然后我们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组成一个个的子专题。如经济文明史这个大专题,我们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经济、近代经济、世界经济等三个专题,古代经济按生产部门分类我们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子专题;按社会制度分类又可分为奴隶经济、封建经济等子专题;从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又可分为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子专题。另外还有一类是联系其它学科或时政热点问题重组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形成热点专题。如农业经济专题,可以从农业政策、产业结构、农村税费改革、水利兴修、作物分布、气候特征、国土资源、土壤改良、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西部大开发,农业发展史和经验教训等方面运用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对教材中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全方位透视。专题复习要特别注意揭示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专题之间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形成纵横相连,脉络清晰的立体之树。

通过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选择题经常就是一些小专题的试题,这种小专题的采用体现了对学生的能力考查的要求。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归纳,勤于积累,将许多知识按规律串联起来,复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一轮复习 第10篇

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分封的对象和主体:王族(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

②分封的内容:土地、人民、爵位

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⑤影响: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破坏了统一

2、宗法制

①目的: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②核心和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历史一轮复习 第11篇

“欲速则不达”。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是毅力的比拼,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不能一心只想做高考题、一模题好高骛远,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心不静则思维不清晰,思维不清晰则复习没有效率。

忌毫无计划。没有计划的高三历史复习一定是低效的,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在计划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在复习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忌学无规律。高三历史复习是非常有规律的,也就意味着高三的生活也必须要遵从学习的规律,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合适的生活规律去复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不要盲目做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做题一定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历史一轮复习 第12篇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除审清题目的类型、备选项干扰设置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人分析。

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

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审题中回归教材,先确定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

历史一轮复习 第13篇

明明白白地复习政治文明史。

(1)明白政治文明史的主题(专题)。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及教材目录,政治文明史可以分为九个主题(专题)进行复习,其中中国史五个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世界史四个主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明白每一课要掌握的考点(历史概念)。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和高考试题的特点,确定每一课的考点(历史概念)。

追求对考点的突破。

确定了每一课的考点后,接下来就要从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对考点进行突破。

(1)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阅读和思考,理清各考点的构成要素,如英国的新贵族,可以理出下列要素:形成时间、形成原因、与资产阶级的异同、在英国革命中的作用。

(2)对相似知识进行归纳,加深对考点的认识。英国新贵族属于政治力量(社会阶层),类似的知识还有: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美国种植园主、中国明清时期的市民阶层、中国近代的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等。

(3)在比较中深化对考点的理解,如比较18世纪中国和英国的君主制,可以加深对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理解,从而认识到中英发展的差异。

(4)对考点进行配题练习,接触新材料并从新的角度理解考点知识。

将自己培养成为发现者、思考者、研究者。

无疑,教材应是历史复习的主要依据。但是,面对教材,学生的大脑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读和记不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在复习教材的某一课时,最应该动起来的是大脑(思维)和手(书写)。

(1)理解史实、概念、观点,力求全面、准确掌握。例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基本史实,要从以下方面去理解:为什么颁布?其目的是什么?影响怎样?又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两个概念,要从两者的含义、形成和实行的时代、相互关系方面去理解。再如,“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是课本观点,要从是否赞同、为什么赞同这个观点方面去理解。

(2)运用知识进行说明(观点、现象、趋势等)。例如,“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现象),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趋势),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分析原因、意义、影响、作用、特点、实质等。例如,“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分析一:出现郡县、封国并存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二: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的事件或现象,课本没有说明原因、影响或作用,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有的事件或现象,课本虽然说明了原因、影响或作用,但不完整,我们也可以自己去分析并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例如,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课本中从有利于巩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和埋下了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局面的种子两方面作了分析,同学们要思考是否还有第三方面影响。

(4)概括史实、观点、现象。例如,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在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上采取的措施。

(5)比较相似知识。例如,比较秦朝与唐朝的中央机构的不同,看这一不同反映了什么。

(6)获取信息。例如,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信息1:时间(汉朝;很长一段时间里;而不是西汉或两汉)。信息2:对象(汉朝地方,而不是中央)。信息3:地方制度(郡县与封国并存)。

(7)弄清知识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西汉前期郡国并存与“王国问题”之间是因果关系,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之间也为因果关系。

并列关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军事、行政、财政措施之间就是并列关系;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先后关系(时间):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与颁布“推恩令”,都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但平定“七国之乱” 发生在前,颁布“推恩令”发生在后。

从属关系(总分关系;上下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郡县制、行省制从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继承与发展(完善)关系: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是对隋朝的继承与完善。

(8)探究课本介绍不完整的知识。例如,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后世是否还存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又如,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到了近代(尤其是清朝晚期)有什么变化?

历史一轮复习 第14篇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年高考历史的发展趋势为:题量减少、题型固定;
愈来愈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现实热点与课本知识结合越来越紧密;
文综中历史与其他两科也越来越融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整体策略

1、理解概念、把握本质、夯实基础

历史教材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因此一定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找到历史规律、夯实历史基础、扫清知识死角,以目录为提纲,围绕课本展开学习。

2、重视解读、合理运用、构建体系

历史知识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按照一定的顺序树立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让知识更加条理化,这样一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就不容易忘记。

3、加强训练、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在一轮复习中要进行适量的答题训练,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在平时的练习、模拟中,要注重强化答题思路、规范答题用语。

4、关注热点、科学解读、联系实际

热点问题、重大时事也是高考历史的考查内容,因此,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用历史思维来解读社会现象,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包括了时间安排、复习思路、复习的具体内容,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时间安排:
20XX年8月底—20XX年1月底,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的是单元复习,通常是按照教学顺序来复习。

2、复习思路:狠抓历史基础、理清历史脉络、构建历史架构、提升历史认知。

3、主要任务: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解释任意一个历史概念、历史事件;

归纳整理历史规律,能复述某一历史事件涉及到的知识点;

查漏补缺找出不足,通过老师讲解、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

加强练习提升能力,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判断考点、阐述观点。

历史一轮复习 第15篇

题型固定、题量略减。

近几年高考一贯题型为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选择题题量近3年均为27题,简释题题量在6~9题之间,问答题题量在2题,材料分析论证题1题,总题量在36~39题之间。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

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

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

现实热点热在其中。

积极稳妥应对,自信成竹在胸

必须全面复习。

选择题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都不能偏颇、顾此失彼。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此外可关注文化史内容的复习。

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把握分析,以史入今,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浸润其中,调养身心与高考历史两不误,何乐而不为?

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可能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要减少此类的感觉,平时应进行多量的阅读,同时应注意随着文字量的增多,阅读的速度要提高。

评价题的新变化,复习中应掌握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同的评价观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的认识,不要拘泥于教材的一般观点,而应了解多家的不同的评价。

历史一轮复习 第16篇

谐音记忆法:记忆历史知识的最佳办法

历史科目的知识繁杂细小,朝代更迭,人名地名国名众多,大事件无数,记忆起来相当困难,运用谐音记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我们用谐音就可以记成“一把揪死”,这样就化难为易,变死为活了,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幽默诙谐、轻松有趣的话语,活跃了思维,又记忆了知识。

时间串联法:按时间顺序串联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是一部以时间为主线的大事记。掌握了时间的走向,按照时间来记忆对应的事件和相关知识,就很容易掌握整个历史知识。主要有相关联时间记忆法、时间运算法以及时间推导记忆法。

如:中国近代史上,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等,记住了这些时间更替,学习效率就瞬间提高了90%。

相关联时间记忆

此方法需从横向、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发生在同一年、同一月中,这样记住一个事件,就能够连带记住其他几个事件的时间。比较和区别记忆,必能提高记忆效率。

时间运算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有时需要进行时间运算。具体有这样几种情况:

(1)计算时间长短。如:荷兰殖民者占据香港、台湾的时间是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以用列算式的方式推导:(1919-1840)-(1949-1919)=50年。

(2)比较距今时间远近。如:公元前594年与公元前459年,哪年距今比较近?

(3) 进行时间转换,不同纪年方法之间的转换。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甲午战争的“甲午”是公历1894年。

时间推导记忆

很多历史事件之间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你记住了一个历史事件,就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两年后发生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又过了两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通过线索推导,就能将多个事件联系在一起记忆。

分类整合法:将知识点归类记忆

历史知识看似杂乱琐碎,但实质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有规律可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和联系进行归类整合,就能清晰记忆了。

看书的同时,简单地列知识点提纲

在分类看书的时候,可以边看边记录,列写提纲,以时间、原因、发展方向等多个角度为主线,去引导记忆。

整理历史专题,有计划地复习和记忆

同学们也可以整理出历史专题。如古代政治史、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教育史等多个历史专题。整理完成后,再进行细化填充内容。这样肯定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熟记于心。

网络构建法:构建框架,条理清晰记得牢

从宏观角度讲,整个高中历史可以分为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三大块。从微观角度讲,每个历史概念都有它固有结构。如:每一事件都有固定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从多角度入手,建立框架,形成网络。

抓点:抓住每一个历史专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分析骑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

串线:找出各事件中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线索。把这些事件的“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铺面:将某一时期内的全部历史事件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面。

历史一轮复习 第17篇

在一轮复习中想要学好历史,就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认真阅读课本。读目录,利于构建知识体系;
读正文了解历史内容;
读注释、图表、引言,可以丰富历史形象,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把课本的知识读懂、读透,就能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2、要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听课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历史,同时,为课后复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要提升阅读理解及语言组织能力。历史考试中主观题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其中包括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因此要在一轮复习中,要重点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强化。

4、要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很多时候同学们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是因为历史知识非常的琐碎、容易混淆,如果是我们能够理清历史脉络,那么,历史就变得清晰、简单,复习起来也就格外的轻松。

5、要动笔练习。学习历史不仅要“读”要“背”还要“练”,“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通过通过做题来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才能不断进步。


历史一轮复习 第18篇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A: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西汉牛耕推广,出现耦耕。

C:唐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步犁基本定型。

D:精耕细作: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

E: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北魏实行均田制,明朝后期租佃制盛行

F:古代农业的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在明清时期暴露出保守性和落后性以及封闭性。

(2)手工业的发展:

A:冶金业: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B: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瓷等。

C: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有丝国的称号,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中心,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商业的发展 :

A:原始社会有物物交换,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私商崛起,黄金白银成为货币,是一个繁荣的时期。

B: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两汉有丝绸之路;隋唐有大运河;广州是最发达的外贸港口;唐政府设立市舶使。

C:宋朝打破坊市制,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出现榷场。元朝的大都是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

D: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出现了徽商和晋商等。

(4)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A:资本主义的萌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征是:雇佣关系,商品生产,增殖利润,工场手工业。

B:重农抑商:商鞅变法的时候开始提倡,明清时期强化,主要表现是: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的范围,征收重税。影响: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工业文明的潮流。

C:海禁:明朝以前中国以对外开放为主,明朝中期开始海禁,清朝的时候成为一项国策。海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隔绝了中外的交流。


历史一轮复习 第19篇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历史一轮复习 第20篇

国际联盟含义: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盟约中各国达成一致的内容包括:维护和平原则、非战和裁军原则、集体安全原则和委任统治原则等。

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

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历史一轮复习 第21篇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历史一轮复习 第22篇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独裁,专断。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形成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国家统一。

④变化:战国奠基 → 秦朝建立 → 汉朝巩固 → 隋唐完善 → 北宋加强→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

△战国奠基:

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三公及其职责:

丞相:百官之首,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④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历史一轮复习 第23篇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

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

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xx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
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将已经做好的考点清单中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挖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和线索复习掌握基础内容,抓住主干知识。第三步,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结构线索以后,再在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进行一些思路讲解和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第四步,当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目标后,再配以10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随堂练习,进而对答案并进行重点讲评。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知识结构图表,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通过考点清单填空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减轻了学生的笔记压力,同时实现了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储备量和学科能力改善和提高的要求。而例题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高考的要求和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训练他们在高考时灵活运用知识并获取分数的能力。最后一步,选择题训练做完以后,要进行答案的校对,最后还要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评。这样做既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题,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一个亲身体会,记忆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倾向性问题,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也能减少重复训练,减轻师生压力,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总之,我认为这种“讲—练—再讲—再练”的四部教学方法,应该能解决我们目前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历史一轮复习 第24篇

(一)历史复习要点

熟记史实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记,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20XX年高考,有一题问葱岭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细心读书,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以下给出分析历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

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背景

(1)原因(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

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

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

把握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