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精神构建视角下的《诗经》价值探讨

时间:2023-10-26 14:32: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诗经》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创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相对扩大。同时,在新发展格局下,“国风潮”对全球各行业、诸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前国内市场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必要增强对《诗经》价值的研究,为构建命运共同体与实践“中国梦”两大目标的实践提供内生动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概述了新时期构建伦理精神的重要性,剖析了伦理精神构建视角下的《诗经》价值,并对其启示进行了具体讨论。

【关键词】伦理精神;
《诗经》;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文明”命题,对古代文化的纵向研究提供了重要路径。《诗经》文本形成于“轴心时代”,为中华文明基本精神的奠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诗经》呈现了古人集体心理价值的形成,描述了先秦人民的生活方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伦理精神构建,产生了深遠影响。在当前高质量实践“两大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开发《诗经》价值,为新时期的伦理精神构建提供思想资源。下面先对新时期构建伦理精神的重要性做出简要概述。

一、新时期构建伦理精神的重要性

(一)从构建命运共同体目标分析

自2020年我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来,推动了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近年来,随着“国风潮”在全球领域的快速发酵与影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效推进了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践。目前,正值“十四五”高质量建设阶段,需要从深层的理论层面构建新的伦理精神,为该目标的落实提供公共价值基础。简单讲,《诗经》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对中国文化的定型产生过重大影响,当前需要通过对其价值的开发与挖掘,促进公共价值基础的建立。

(二)从实践“中国梦”目标分析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与实践“中国梦”的目标存在密切关联,前者是通过对人性根底揭示后,提出的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后者是凭借对民族性本质的揭示后,提出的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目标。从二者的关系看,后一个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前一个目标的实践,需要以后一个目标进行支撑。从实践经验看,物质层面实践“中国梦”的目标已经初步完成,精神层面实践“中国梦”的目标尚未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对《诗经》价值的研讨可以为能够充当“内生动力”的伦理精神构建提供思想资源,并通过适配伦理精神,促进两大目标的完成。

二、伦理精神构建视角下的《诗经》价值分析

(一)生态伦理——体悟自然之情怀

首先,《诗经》产生于“轴心文明”时代,承载了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对自然物种的记录(如表1)相对较多。同时,在先民的意识形态中,已经清晰认识到了“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诗经·小雅·信南山》)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不仅对雨雪进行了赞美,还通过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因素之间的交互,对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好年景进行了描绘。从该诗在雨水、土地、丰收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逻辑看,已经实现了对自然现象的经验性预测。除此之外,《诗经》中对“春日载阳”“七月流火”“八月其获”等现象的描绘,同样印证了上述思想与经验的普遍性。

其次,《诗经》中十分尊重动植物生长规律,已经认识到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以儒家的创立者孔子,继承者孟子、荀子为例,通过对《小雅》中的“物其有矣,维其时矣”的深入体悟,强调了“时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钓而不纲”“不违农时”“以时禁发”等言论中。从整体上看,305首诗歌中共有19首对明物进行了咏赞,并且形成了基于“乐山乐水”体悟水山情怀的概念。尤其在《大雅·行苇》中,指出了“牛羊勿践履”的要求。另外,借助《王风·君子于役》中将从人与动物共属同一家园的角度,刻画了动物形象。

由此可见,先秦人民对于自然之情怀的体悟,已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生态伦理价值,为自身的生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奠定了理论之基,形成了经验之实。

(二)修身伦理——兴发生命之感动

《诗经》内容丰富,经过孔子的整理与编辑,将“修身”的基本理念渗透到了作品之中。具体而言,周克商后,周人充分认识到了民心与德性的重要性,明确将“明德”作为周人教育的目的。

以《诗经》开篇为例,塑造了“君子”与“淑女”两个形象,对君子之德与女性理想人格进行了塑造。既符合人性低层次需求中“欲”的一面,也呈现了人性中高层次需求中追求“美”的一面。通过对《诗经》全书的通读可以看出,描述君子时喜欢用与“玉”相关的词汇,而赞美淑女时,则侧重于“美心为窈,美状为窕”,从内而外的传达了对人性之美的承认与赞颂。正如同《毛诗序》所言:“《关雎》……无伤善之心焉”,将男女的爱情上升到了德之伦理。除此之外,《小雅·棠棣》《邶风·凯风》中对于友情、亲情之情的歌颂,受到了后续诗人的认同与歌颂。

由此可见,爱情、亲情、友情这种人类发展过程中,绵延至今的生命情愫,始终是修身伦理的根基所在。同时,在《秦风·蒹葭》《卫风·氓》以及《国风》中的大部分诗歌,通过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人—物—情”的表述模式,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了“以物喻情,以情赋物,物随情迁,情以物传、人以情发”的复杂关系,起到了“兴发生命之感动”的作用。

(三)家国伦理——稳定社会之秩序

《诗经》中“家”“邦”连用十分常见,其中,“保其家邦”“以御于家邦”是其核心所在。按照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看,“孝弟为本”成为了公认的伦理实践模式。

例如,在《小雅·蓼莪》中,对于“孝”德的描绘可谓一字一泪,备极沉痛,正如同方玉润先生所言:“可抵一部《孝经》读”。在《小雅·棠棣》中,对于“弟”德的描绘,提高到了政治联盟的层次,形成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的经典思想。在孔子弟子编辑的《论语》中,“孝弟”也是施行仁德的前提条件,与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框架趋于一致。

进一步讲,《诗经》中对于纲常伦理十分看重,具体表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框架的秩序之中。对于个人的修身而言,重点集中于对其生命情感的兴发,将激励重点放在情感牵引层面。但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则建立了一套十分复杂的家国伦理。实践路径如下:(1)家庭层面:对先人进行祭祀追孝,对父母进行孝养,并保障长幼有序,根据大宗小宗等级名分,使每个人做应该做的事。(2)国家层面,要求按照推己及人的公式,实施“家天下”治理。

这种以建立秩序、稳定秩序,保障秩序有序运行的思想,是周人典型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分封制,与秦朝完成“大一统”后推行的“法制”不同。

三、伦理精神构建视角下的《诗经》价值启示

在伦理精神构建视角下,要阐述并运用《诗经》的价值,需要按照“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方法,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借鉴与运用。

(一)国家层面的运用

首先,从国家层面的运用看,需要在统一大市场条件下,完成构建命运共同体与实践“中国梦”两大目标。建议在实践此类目标之前,引入其中的生态伦理价值,将其与我国新时代确立的生态文明思想关联起来,从思想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建立适用于全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从而为其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必要条件。

其次,要实践两大目标,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当单一的经济全球化不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践时,应该从家国伦理价值出发,突出“平天下”的重要性,通过发挥国家的影响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在实践命运共同体目标时,应充分阐发修身伦理的价值,从人类的生命情感构成出发,制定一些有利于激发人类亲情、爱情、友情之为的措施,使人民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兴发生命感动”方面的功用,心甘情愿的加入到该目标的实践行列。

最后,在实践“中国梦”目标时,重点集中在精神层面,此时应该透过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诗经》价值进行开发与运用。

(二)社会层面的运用

建议在法治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充分吸收《诗经》中“孝弟为本”的理念,将其转化为适用于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举措。

例如,“孝”德的发扬,有利于增强家庭和谐,通过扩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缓解社会养老问题。具体而言,《诗经》继承了先秦文化(这种文化对后世几千年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孝”德内涵在文化演进过程中,已经牢固的扎根到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价值与生活方式之中。从集体心理价值层面看,“养儿防老”的观念延续了千年,实践了千年,已经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且,在千年之中并未中断。新中国成立后迫于人口压力,实施了计划生育,家庭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进入新时代后,虽然我国通过建设福利制度,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经过七次人口普查之后发现,我国出现了人口下降的现象。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情况看,有必要将传统的养老方式与现代的养老方式结合起来,从中探索一种适配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养老措施。

再如,对于“弟”德的深入阐发,可以进一步形成关系理论,促进个体社会化人格的培育,使其与家庭、社会、企业、国家建立和谐关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进一步讲,“孝弟为本”属于一种表里相依的机制,在该机制运行过程中,两者不可偏于一隅,顾此失彼。当运用“孝”德解决养老问题的过程中,应同步的运用“弟”德,使养老问题的实践主体,借助对“弟”德内涵的理解,搞好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落实对老人的赡养。需要发挥“弟”德的作用,将这种解决同辈关系问题的方法,延伸到夫妻之间,使其在新的理解水平上,逐渐认识到赡养老人的重要性。这种方式在弱化、缓解、逐渐解决此类矛盾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后续研究中,应从深度的理论层面、广度的推广应用层面、精度的具体操作手段层面,对“弟”德进行多维研究,借助“视角论”,逐渐开发其中潜在的价值与功用,以期解决此类难题。

(三)个人层面的运用

建议在个人层面,一方面按照修身伦理,培育经过净化的君子之德、淑女之德,使个体能够在公共道德之外的个人道德领域,完成不同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将个体“欲”的需求,逐渐上升到对于“真、善、美”的高层次需求等。在具体操作层面,建议借用推己及人的思路,从个体在家庭、社会、同辈、国家、企业等各种“圈子”内所处的地位,合理地寻求个体与该“圈子”的关系,寻找最佳均衡点,以此实现古代所谓的“不逾矩”等个人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应激励个体对《诗经》的学习与研讨,通过在阅读主体与客观文本之间建立互动关系,领略《诗经》中的自然情怀,感受个体内在生命内蕴,并借助生命境界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上述两大目标的实践等。另外,在个体实践过程中,应尽可能从人类认识的感性直观能力、知识分析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出发,将内在的生命体验与文本的客观记录结合起来,内化、深化、造化其生命。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统一大市场下增强伦理精神构建,有利于从精神层面完成“中国梦”目标的实践,间接推动构建共同体目标的落实。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伦理精神构建视角下,《诗经》的价值集中表现在生态伦理、修身伦理、家国伦理上,一方面实践主体可以借助对自然情怀的体悟,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为构建共同体与实践“中国梦”的目标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实践主体可以通过兴发生命之感动,使人类在精神层面建立起公共价值基础。最终,借助家国伦理的保驾护航,使上述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巧丽.《诗经》中的家国情怀及其时代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7).

[2]孙云英.简论《诗经》的当代价值[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

[3]李可萱.浅析《诗经·秦风》中的周礼文化[J].艺术科技,2020(2).

[4]陈靖怡.《诗经》中比兴手法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外译[J].海外英语(上),2020(4).

作者简介:王欣(198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本科,助讲,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诗经价值El oficio del lector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0年11期)2020-11-06品读诗经学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诗经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现代诗经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现代诗经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价值3.6亿元的隐私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推荐访问:诗经 伦理 视角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